首頁>生態>資訊
專家解讀秋糧生產天氣形勢——
天氣總體利于豐收分區分類精準防范農家諺語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當前既是防汛抗旱關鍵期,也正值秋糧作物產量形成的重要節點。
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是實現全年糧食豐收的“重頭戲”。放眼我國糧食主產區,從北方的東北、西北、華北、黃淮到南方的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區東部等秋糧“重頭”產地,從玉米、大豆等主要旱地作物到一季稻、晚稻等水田作物,要實現豐產豐收,都離不開對天氣這根敏感“神經”的精準把握。今年秋糧生產天氣形勢如何?怎樣分類施策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記者采訪了中央氣象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趙秀蘭。
天氣總體“友好”,前期局地災害影響偏輕
我國大部分地區秋糧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集中在6月至9月。在這四個月期間,從作物孕穗、抽穗開花到灌漿乳熟及成熟,每一環節都影響著秋糧產量的多與少。
“今年的這四個月關鍵時期,氣象條件總體利于秋收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趙秀蘭表示,秋收作物播種以來,我國大部農區光溫正常,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農田墑情為近五年偏好,農業蓄水充足。
然而,天氣舞臺復雜多元,盡管總體利好,仍有少部分地區前期出現了不利條件——
在秋糧的“主陣地”東北地區,前期尤其是7月份溫高光足,對玉米、一季稻、大豆等作物的旺盛生長十分“友好”;然而進入8月份,出現了連續10天的氣溫偏低,作物生長發育速度放緩,吉林東部稻區少部分正處于開花期水稻遭受輕到中度冷害,水稻開花受阻,三江平原北部正處于灌漿初期的水稻灌漿速度明顯放緩。
“除了陰雨寡照,少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干旱、高溫等不利于秋糧生產的農業氣象災害,但總體來看影響偏輕。”趙秀蘭說。陜甘寧偏北部分地區當前存在農業干旱,導致當地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生長緩慢。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南地區東部等地,8月以來降水偏多1倍至4倍,部分農田被淹。
龍口奪糧科學“看天”,分區分類精準施策
距離秋糧大面積收獲還有一個多月,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仍是氣象災害影響。總體來看,這段時間水熱條件總體較好,有利于農戶們“秋收萬顆子”,但局地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仍然不容小覷。
“不同糧食產區作物不同,氣象氣候情況也各具特點,保障糧食豐收,離不開分區分類精細研判、精準施策。”趙秀蘭表示。
具體來看,8月下旬,北方東北地區氣溫較為穩定,降水偏多地區應及時排澇,發育期偏晚地區需促進作物正常成熟,降低遭遇早霜風險;而陜甘寧旱區8月下旬將有明顯降水過程,旱區大部農業干旱有望緩解,但降水分布不均,陜西東北部、寧夏東部部分地區農業干旱仍持續,建議有條件地區及時灌溉,抓住時機積極開展人工增雨。
對于南方地區而言,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降水仍偏多,需防范農田遭受濕漬害或暴雨洪澇災害;東南沿海地區農林漁業生產需防范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臺風帶來的不利影響。
(高志民)
編輯:程梓恒
關鍵詞:總體 秋糧 作物 天氣 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