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謝黎煒:用微生物技術按下衰老“慢進鍵”
“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明顯,老齡人口健康和醫療問題給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加強與人體衰老相關的慢性疾病的防治勢在必行。”一見面,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黎煒便給記者上了一課。
不少人覺得,人歲數大了,身體肯定會每況愈下。“老年人生理機能的退化不可阻止,但我們希望利用微生物技術,讓人們衰老的速度慢一點、再慢一點,最終實現‘健康老齡化’。”謝黎煒說。
近日,謝黎煒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惡病質雜志》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道了衰老骨骼肌Tfr1-Slc39a14的功能轉化可促進骨骼肌鐵離子吸收、蓄積并誘發骨骼肌鐵死亡的發生。
因參加創新大賽與生物結緣
1984年,謝黎煒出生在陜西西安。小時候,謝黎煒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科學家。
和生物結緣,源于謝黎煒上高中時參加中學生創新大賽。當時,他從新聞報道中得知全世界科學家對艾滋病束手無策,于是他發揮想象力,寫出了自己的“治療方案”:用基因編輯手段將艾滋病病毒(HIV)基因組序列從人類基因組中“剪”下來。
自此,謝黎煒開始利用課余時間,翻閱大量有關基因編輯技術的書。遇到不懂的問題,他會詢問自己的高中生物老師,在這位老師的引導下,謝黎煒越來越癡迷于生物研究。
然而,一心想研究生物的謝黎煒,大學卻與生物專業失之交臂。由于發揮失常,他的高考成績不理想,未能進入自己理想大學學習生物專業,而被調劑到了自動化專業。
雖然沒能學生物學專業,但謝黎煒并未就此放棄。大學4年期間,他幾乎將學校圖書館里所有與生命科學有關的書都看了個遍。
通過不懈努力,謝黎煒在大四上半學期收到了4所美國高校發來的錄取通知書。2007年,謝黎煒選擇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攻讀生物學學士學位,就此開始了長達10年的海外求學之旅。
每天“泡”實驗室超過12小時
“作為一位科研人員,我始終不會忘記踏出國門那一刻的雄心壯志。”謝黎煒說。為了能在留學期間學到更多東西,他想盡辦法“榨干”每一分、每一秒。
讀博時,由于使用實驗室的人員較多,大家在上班時間一起做實驗,設備就會不夠用。幾次下來,謝黎煒發現,上午11點之后,很多人去吃午飯,實驗室人就少了;下午5點以后大家就陸續回家了,實驗室也沒多少人。
于是,每天上午11點前,謝黎煒就吃完午飯,然后來到實驗室開始做實驗。而后,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實驗室里沒有其他人,他可以專心做試驗。另外,下午5點到凌晨1點,這段時間實驗室也沒什么人,他就抓住這塊“黃金時間”做實驗。
“這樣我每天就有約8個小時的實驗時間,而且只有我1個人在做實驗,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工作效率。”謝黎煒說。
留學期間,他先后在5個實驗室,跟了6位不同的導師學習,接觸到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的老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他認為,每個導師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補自己的短板。
獲得博士學位后,謝黎煒分別在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和喬治亞大學分子醫藥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那4年期間,他共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2篇,并且獲得一項美國新藥專利。
“那時,我幾乎每天工作12至15小時。回國前,我都在不斷奔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謝黎煒說,在美留學的每一天,他都在和時間賽跑。
按照心中理想建起團隊
在海外生活學習10年后,2017年謝黎煒決定回國。經過慎重選擇,2017年8月,謝黎煒加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組建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究團隊,研究總體方向為腸道微生態和代謝疾病。
新的工作、新的開始,謝黎煒踏上了新的賽道。“從成為團隊負責人的那一刻起,我就下決心,一定要建一支符合自己理想的團隊。”他說。
“在選擇團隊成員時,我會給他一定的壓力,一定數量的課題,看看他成長能力如何。一個月之后他可以選擇我,我也可以選擇他,雙向選擇。”謝黎煒說。
回國4年,謝黎煒團隊圍繞運動、能量代謝與疾病的干預治療等研究方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際期刊發表了多篇高質量論文。
“我和團隊一直在向前奔跑,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珍貴的記憶。科研沒有止境,我們還在不停地奔跑,想看看最前面的風景。”謝黎煒說。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謝黎 黎煒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