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藝評 人物 展訊 畫界雜志

首頁>書畫>資訊

喬十光: 我一生只干一件事,就是漆畫

2021年08月30日 15:58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張楚杭

“這是用油漆畫的畫嗎?”

自“漆墨春秋——喬十光漆畫藝術五十年全國巡展濟南站”在山東美術館展出以來,不少人會在觀展過程中提出這樣的疑問。其實,漆畫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畫種。漆畫根脈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現代漆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登上藝術舞臺實際始于1984年,距今只有40年時間。細究現代漆畫的開拓者、著書立說的研究者、授業解惑的傳道人,當首推著名漆畫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喬十光。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喬十光漆畫作品近100幅,充分展現了他從藝50余年的卓越成就。

選擇與堅守:

“我一生只干一件事,就是漆畫”

2017年初,喬十光在他八十大壽的壽宴上說了擲地有聲的三句話:“我一生只干一件事,就是漆畫。”“干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累。”“專注自己熱愛的事業,才容易成功。”這三句話,是他對年青一代要專注自身事業、不可好高騖遠的教導,也是對他從藝50余年的回顧與總結。

喬十光,原名喬士光,1937年生于河北館陶。也許是小時候常常看到母親的剪紙、哥哥的書畫,喬十光對藝術的熱愛早早顯露出來。他熱衷于學書法為鄉親寫對聯,也在課堂上忍不住偷偷涂畫。

高中時期,喬十光來到濟南七中就讀,遇見了自己的啟蒙老師張厚進先生,步入了系統的藝術學習。從瓜果蔬菜到瓶瓶罐罐,大量素描練習為他日后的造型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喬十光后來多次強調:“只懂漆藝不懂繪畫,成不了漆畫家。”

上世紀50年代末,喬十光于中央工藝美院壁畫專業本科畢業后,再攻讀以大漆作為壁畫主要材料的研究生課題。自此,正式開啟了他的漆畫之路。他甚至把自己名字中的“士”字改為“十”字,因為在象形文字中,十就是漆,以表終身鉆研漆畫的決心。

傳承與創新:

“我敢用黑山黑水”

1962年早春,喬十光在老師雷圭元先生的帶領下到福州進行漆藝學習,對漆性能、工具的運用和技法與效果的關聯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不比油畫顏料,大漆經過氧化之后顏色往往比較暗沉,喬十光充分利用漆的特殊性去探索與創新。在山東美術館展廳中,可以看到一幅作品《魚米鄉》,這是喬十光的漆畫處女座。年少初到錢塘江畔,身為北方人的喬十光對南方的庭院竹叢感到新鮮和好奇,他把畫面整體用兩條曲線與兩條直線做了分割,畫面的肌理是用絲瓜絡拍打覆蓋形成的。天是黑的,水是黑的,只畫魚兒不畫水,水中自有波濤。喬十光說:“用漆畫不了藍天白云,我敢用黑山黑水,反而很有特色。漆黑是世界上最美的黑。”

創新一直以來都是喬十光創作與研究的關鍵詞。他表示,沒有創新就沒有繼承。在幾十年的實踐生涯中,他對于蛋殼鑲嵌、潑漆、金銀彩繪等一系列漆畫技法語言做了新發掘,潛心探索表現人物的技法,他將此前不名一文的“嵌蛋殼”工藝加以升華,使蛋殼具備了可虛可實、可明可暗的造型能力。比如《宏村月沼》,他以銀箔表現天空與水光,以大面積的黑渲染徽派建筑的飛檐翹角,而蛋殼樸素的龜裂紋就像徽州白墻上留下的斑駁歲月......

他也兼融西方藝術思想,但其“洋為中用”不表現在技法,而體現于觀念。比如他最先將抽象繪畫轉化為漆畫,用傳統的款彩工藝創作抽象漆畫《甘孜寺印象》,有節奏地施以白、金、紅、紫紅、群青等藏族最典型的色彩,不求局部的真實,但求整體的印象。

他還自創“鋁箔粉罩漆研磨法”,使無法渲染的漆板成為宣紙般能夠吸色的漆板,大大提升了漆畫的寫實能力,粗鋁粉地罩明研繪技藝普及成為現代漆畫的常用語匯。在長年累月的探索中,喬十光不斷建構著現代漆畫的語言體系。

技法與精神:

“漆畫不能脫離煙火氣”

技法與精神,是藝術作品的表和里。本次展覽以時間為線索,分為四個部分,對應著喬十光的4個藝術階段:求索探新(1961年—1987年)、拓展厚積(1988年—2002年)、多元交融(2002年—2010年)和混沌回歸(2011年至今),全面展現了他的從藝歷程。從時間線脈來看,喬十光從技法和材料的純熟應用,逐漸走向追求精神、追求意境的精神歸途。

在不斷的學習、研究、創作中,喬十光總結出,要想讓漆畫這門藝術能夠廣泛為人所了解,就不能脫離人這個主體、不能脫離時代與市場需求。多年來,他三訪傣寨、三進藏區、兩游長江、四下江南,帶回了大量的水彩和水粉、水墨和彩墨、素描和速寫畫稿,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讓他的創作充滿了煙火氣,體現著對歷史的反思、對社會的思考、對人民生活的關懷與寫照。

他注重寫生,又不僅是寫生;他走進生活,又超越生活;他找創作共性,又找漆畫個性。看似渾然天成的作品背后,其實經過了反復琢磨與調整,是十幾年如一日的苦功。

這種苦功體現在節奏感上:著名美術理論家夏碩奇談道,喬十光發掘了漆畫的一種對比美。往往大漆深色的背景中,突然一抹明亮的白色,強烈的反差對比,就像樂曲中的高音,給人以驚艷之感;這種苦功體現在顏色明暗上:漆畫難在經驗積累,因為漆的干濕度對色彩影響顯著。漆料在剛涂上畫板的時候,顏色相對暗沉,隨著時間推移,顏色會“開”,變得明亮,缺乏經驗的人往往在創作時過度追求色彩亮度,反而適得其反。找到色彩的平衡,需要不斷地提煉與總結。

這種苦功體現在技法與材料運用上:磨顯填漆表現繁花遍枝頭的梅樹,蛋殼鑲嵌表現水鄉建筑的肌理,螺鈿鑲嵌表現民族服飾上的圖案,銀箔罩漆再研磨的方法表現綺麗的衣裙,明艷之處華麗,閑適之處淡雅。

這種苦功體現在創作時間上:漆畫創作有著“人畫一半、天畫一半”的俗語,因為制作流程復雜、打磨過程精細、對溫濕度要求高,因此,創作一幅漆畫作品的周期是非常長的,十分考驗耐心與恒心。喬十光投入最久的一幅作品耗時足有43年。

教書與育人:

“蠶不做繭,絲從何來?”

喬十光研究生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他經歷了漆藝從民間轉移到高校的整個過程,編寫了高等藝術教育“九五”部級教材《漆藝》卷,奠定了全國漆藝學科的基礎;他在創作上形成獨特風貌,形成了具有東方語境的漆畫風格,為漆畫藝術的發展和傳承作出了可貴的探索。在喬十光等人共同努力下,“現代漆畫”完成了從無到有,從漆器到漆畫,從漆器到繪畫,從裝飾藝術到純藝術的轉變,使漆畫成為了中國畫壇獨立的新畫種。

他不僅著書立說、教書育人,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還積極組織國內外漆畫交流活動,擴大了中國漆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他不僅在學校教書,還回到家鄉創辦了漆畫研究所,讓那些想學美術卻苦于地域限制、家庭條件限制的學生能夠追夢;他不僅教授學生知識與技術,更身體力行,在取得矚目成就之后,依然保持著對他人謙和、對名利淡泊、對藝術忠貞的品格,感染與引導著一屆屆學生。

近年來,已經離開講臺的喬十光依然關注著漆畫發展的現狀,他委托子女向社會發聲:“目前,漆畫有趨向于油畫效果的現象,其本身特點卻被淡化,這是由于運用合成漆太多的結果,漆畫一定要在大漆的制約下來做文章,借用聞一多的一句話就是‘戴著腳鐐跳舞’,蠶不做繭,絲從何來?”

一句反問,體現著他對根脈本源的重視。2009年起,喬十光先生開始回溯自己的成長足跡,從出生地館陶,到中學就讀地臨清、濟南,這是他的山東情結,或許也是他的一種鄉愁,在他的藝術之路上,始終未曾遠離。

▲潑水節(漆畫)  90×180厘米  2008年至2009年  喬十光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漆畫 喬十光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 |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 久久人精品婷婷香蕉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小早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