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基金會
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來自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的尋親故事
本報記者 郭帥
為了幫助更多人實現團圓夢,2015年央視綜合頻道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設立“緣夢基金”。2018年,又注冊成立了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至今,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已幫助近3萬個家庭實現團圓夢。近日,記者采訪了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聽他講述這些團聚時刻背后的感人故事。
“做一輩子尋親志愿者”
24年來,電影《失孤》主人公郭剛堂常夢見兒子兩歲半時的那一幕:小兒子張開雙臂,邊跑邊喊:“爸爸抱,爸爸抱。”郭剛堂停穩拖拉機,把兒子捧在懷里,左邊親一下,右邊啄一下,高高舉起,再輕輕放下。
1997年9月21日兒子被拐賣以來,郭剛堂不知重復了多少次這樣的夢境,他將兒子兩歲半時的照片放大做成旗幟,堆了滿屋。郭剛堂想,也許這個夢要伴隨他的一生。
這些年,他做過無數次DNA比對,總是無疾而終。直到今年7月11日,公安打拐辦通知他,兒子找到了。很長一段時間,他不敢相信這個事實。此前二十余年,郭剛堂曾騎著掛滿兒子照片的摩托車,走遍中國大陸除新疆、西藏外的所有省份,行程逾40萬公里,報廢摩托車10輛。“只有在路上,才覺得對得起兒子。”電影里這句話曾讓無數觀眾感動落淚,郭剛堂說,這也是他最真實的心聲。
認親儀式現場,郭剛堂一手抱緊兒子,一手掩面而泣,多年來心里積壓的冰刀子在這一刻融化。妻子張文革再也壓抑不住情感,聲淚俱下:“寶貝,我的寶貝。”
隔著屏幕,很多網友的眼里泛起淚光。位于北京東四環邊的一處辦公室內,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的小伙伴們也在觀看直播,他們尤其理解郭剛堂此時此刻的心情。
“我們都認識郭剛堂很久了,也一直積極配合公安打拐辦錄入他的信息等相關工作。”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主任胡波告訴記者,郭剛堂是該基金會的宣傳大使,一直參與基金會相關活動,“他通過進校園、進社區、直播等方式,通過講述自身遭遇,為超過16萬名孩子帶去了防拐安全知識。”
“找到兒子不久,郭剛堂就和我們取得聯系,商量未來如何合作,他希望能繼續降低兒童被拐賣的風險。”胡波說,“郭剛堂告訴我們,他要做一輩子的尋親志愿者。”
像郭剛堂這樣的尋親者,胡波和同事們認識不少,他們既是尋親者,也是尋親志愿者。有些人像郭剛堂一樣收獲了大團圓結局,但更多的,還在尋找的路上。郭剛堂和兒子認親的那天,很多人在網絡平臺上寫道:“接力好運,希望下一個找到家人的是我……”
據胡波介紹,為了關注團圓家庭的后續,解決線下尋人的需求,幫助更多人實現團圓夢,2015年《等著我》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下設立了“緣夢基金”,2018年9月3日注冊成立了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
“我們希望利用媒體平臺的優勢,聯合各方資源,擴大搜尋范圍、增大尋人力量、凝聚社會的力量,為離散人群提供志愿公益服務,助力離散家庭早日團圓。”胡波介紹道,基金會成立以來共募集善款7000萬元,目前已經幫助近3萬個家庭實現了團圓夢。
團圓不是幫扶的終點
像郭剛堂這樣的團圓故事,常常會在《等著我》節目上演。但現實生活并不總是如童話般美好,有時候,團圓并不意味著故事的終結,也許,它的背后仍舊有許多邁不過去的坎、解決不了的問題。
2019年6月,《等著我》節目組接到一位19歲花季女孩劉琳琳的求助,她希望能盡快找到親生父母。當這個身材苗條、長發過肩、面容清秀的女孩挽著養母走上臺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散發著青春氣息、有些靦腆的女孩是個腮腺癌患者,而且已經到了晚期。
節目中,她時不時露出燦爛的微笑,述說病情時總是云淡風輕。在面臨著病痛的折磨、生命慘遭威脅的時刻,劉琳琳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對她視如己出的養母,她不想成為養母的拖累,所以她決定放棄手術。這個女孩的堅強和善良讓很多觀眾為之感動。
當劉琳琳得知自己的生命可能只剩3個月的時候,她想到了尋找親生父母,因為她想知道,那兩個給了她生命的人是怎樣的人?最終,《等著我》的愛心尋人團真的幫助劉琳琳找到了親生父母。
“一家團圓之后,誤會也都解開了,當時琳琳的父母都是工地工人,陰差陽錯和女兒走散,而不是琳琳最初認為的棄養。”胡波告訴記者,雖然一家團圓,但問題仍未解決,劉琳琳的親生父母家境也比較貧困,拿不出昂貴的醫藥費。
“這也促使我們思考,幫助尋親者團圓絕不是尋親工作的最后一環。”節目結束,緣夢基金為劉琳琳開辟了專門的捐助通道。
尤其幸運的是,這些信息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楊志紅的注意,她立即向緣夢基金捐了100萬元。
“還有很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善款,我們也為她找到了這方面比較權威的專家,最終解決了琳琳在治療和費用問題上的后顧之憂。”如今,劉琳琳已經完全康復,和其他女孩一樣,繼續逐夢青春。此后,楊志紅也成為緣夢基金的首席顧問。
“后來我們在節目中發現過很多的困難家庭。有的因為尋找親人而傾家蕩產,有些因為勞累和思念過度,身患疾病。”胡波說,“基金會在尋人的基礎上對其生活進行資助,根據當事人的具體情況幫助其就業,將公益行善變為一種可持續的良性生態,我想這也是公益的一種價值體現。”
科技讓尋人更溫暖
走進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辦公室,青春氣息撲面而來。“我們這大部分員工都是‘95后’,公益需要這樣的年輕血液注入。”胡波笑著告訴記者。
辦公室內,鍵盤敲擊聲、鼠標點擊聲不絕于耳,他們在手指的飛速起落間,迅速將雜亂的尋人信息與互聯網進行精準連接。相對于普通基金會工作人員,他們也許更像IT從業者。
“互聯網技術為公益慈善事業賦能已經是一種趨勢。”胡波說,這些年輕人用他們的方式探索發現了很多有趣、多彩的互聯網公益項目,讓公益慈善的發展更加理性和溫暖。
“我們還引入了AI人臉識別尋人技術,通過將孩子小時候的照片和現在照片進行特征對比分析,給出相似度。”胡波告訴記者,目前通過這一技術可以高效地篩選出一些疑似的被拐者,然后通過與丟失孩子的家屬進行DNA比對,最終確定被拐兒童。“目前我們配合公安部運用騰訊優圖人臉識別技術,找回了共計數十名被拐兒童。”
2015年,緣夢公益聯合公安部、民政部、退役軍人事務部和《等著我》節目,共同打造國家級公益尋人服務平臺,幫助被拐離散家庭團圓、助力老兵與戰友重逢、幫助英烈家屬尋找墓碑祭奠。“搭建這個融媒體報名平臺以來,我們收到了70余萬條報名信息。”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尤其是新的尋人信息,一定要快速整理精準發送,這是爭分奪秒的事。晚一點,可能就錯過了最佳的尋找時間。”
近些年,緣夢公益還陸續與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字節跳動等企業聯動,建立官方合作。作為公安部合作伙伴,基金會成為“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團圓系統)“跨年齡人像識別系統”等項目中唯一的公益組織,通過更多的科技手段助力萬家團圓。
“在全國各地,我們有很多的志愿者,為我們提供尋親信息,他們可以說是我們的觸角。”胡波說,在尋親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發現了還很多需要持續幫扶的情況,目前,基金會資助了包括大病醫療、困境救助、助學扶貧等公益項目。
“未來我們還有很多可做的事情,希望將來我能帶著工作人員們多去一線走走,和志愿者、受助人多溝通、勤交流。”胡波說,“腳下沒有泥,就不知泥土的芳香;真實地接觸到受助者,才更懂得他們最迫切的需求,希望我們能助力更多家庭的團圓。”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公益 團圓 郭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