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
?從田間到舌尖,農產品不能“折”在這“兩公里”上!物流是鏈接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目前來看,我國從產地最初一公里,到城市最后一公里的農產品物流基建設施,還有著較大的優化改善空間。”談及此,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這樣表示。
首先是冷鏈。戴中久建議,應鼓勵大型物流服務商通過在田間地頭建設農產品集收點,研發投入適應小批量分撥的移動分揀車、建設貼近產地的生鮮預處理中心、針對眾多農特產品品類設計專屬包裝、在特色農產品豐收季全國系統性調撥冷藏車輛、專屬全貨機及多種運力資源等,刷新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交付速度、創新生鮮品牌在運送過程中的保鮮手段。
其次是倉配數智化。用戴中久的話說,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比如有的公司就通過“云倉配”模式打造互聯互通的流通網絡,不僅縮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穩定了農產品價格,而且還為農批市場倉儲化變革起到了標桿示范作用。該模式中的“云”是依托農產品大數據、區塊鏈、線上平臺、直播平臺、云結算、供求信息、全鏈可視化溯源、配送云體系等技術應用構建的數據增值、供應鏈金融、價格指數服務等數智產業;而這里的“倉”,也是依托立體倉儲、全溫區智慧自動化冷鏈交易中心、電商區域總部倉、云倉管理系統等基礎建設形成的智慧冷鏈服務體系;所謂“配”,是指依托中央廚房加工配送、國際農產品展銷、工廠品牌市集C2M等流通業態提供的同城配送、遠程配送、社區終端配送等配送服務。
末端零售網點是真正觸達到消費者的供應鏈最后一環。“高效穩定的供應鏈有助于進一步暢通日常消費的末端物流通道,為數字經濟時代有效釋放消費活力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同時也為生鮮電商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戴中久這樣說。
具體做法上,戴中久認為,應鼓勵末端零售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建設,結合門店銷售數據以及天氣節氣等外部特征進行大數據分析,幫助門店對未來銷量作出精準預測,對各類動態采購提供建議和指導,也為大規模的產地生產提供數據基礎。在環境改造、智慧物業管理、智能稱重收銀、全渠道融合發展等方面逐步實現交易數字化、商戶數字化、用戶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從整體上提升消費者體驗,提高商戶經營能力和政府監管能力,實現多方共贏。
編輯:秦云
關鍵詞:田間 舌尖 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