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評論
堅定文化自信 繁榮戲曲文化
文化自信不僅來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斷強大的綜合國力,還來源于深厚的歷史積淀、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戲曲作為民族藝術,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強化文化擔當。堅定文化自信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發展、對社會主義文化守正創新的戰略思考,堅定文化自信,繁榮戲曲文化,是歷史文脈傳承的需求,也是時代的召喚。
戲曲文化繁榮培育文化自信
我國傳統文化對戲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戲曲具有歷史文化的內涵與精神力量,以及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一方面,傳統戲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信。傳統戲曲誕生、發展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實踐中,在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與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藝術、審美取向融合交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審美滲透力,與社會、大眾的審美心理、審美習慣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戲曲的藝術魅力,引導大眾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在欣賞傳統戲曲魅力的同時,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情感上的共振,于不自覺中更加認同民族情感,于潛移默化中增強民族意識、塑造民族精神,這是戲曲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延續發展所要求的。例如,大眾在感悟評劇《母親》中的犧牲奉獻精神時、體會秦腔《狗兒爺涅槃》中農民跌宕起伏的命運時、感受豫劇《焦裕祿》中焦裕祿兢兢業業與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和愛黨愛民精神時,既感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于新舊觀念的碰撞中,塑造自身道德認知與價值觀,又燭照當下,發掘人性意蘊、理想價值、哲理品格,于直面歷史創傷、叩問民族命運的過程中,傳承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戲曲文化以其獨特的精神內核增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論是傳統戲曲還是現代戲曲,都是在祖祖輩輩的藝術實踐中形成、發展、繁榮的,都是一脈相承、延綿不斷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一種反映,既具有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即“仁義禮智信”,又詮釋著入世與出世等的哲學思想。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進程中,在傳統文化發展與文化自信的培育中,將“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文化內化于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提高國民素養、塑造民眾正確的三觀、鍛造國民精神品質、增強國民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舉措,將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社會倫理道德內化于社會實踐、個人實踐,使社會持續發展、個人全面發展,用以傳承發展戲曲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培育文化認同感。
文化自信在戲曲文化發展中的影響
堅定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積淀的認同,是對傳統文化基因的賡續傳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影響著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一,堅定文化自信,可推進戲曲樣式的多樣發展。我國戲曲取得的成就,是一代代戲曲人在歷史文化的積累中、在藝術創新的實踐中獲得的,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思想情感、精神品質,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具有獨特的表演美學特征,文化自信可助推現代戲曲樣式的多樣發展。例如,元朝戲曲家高則誠將漢唐時期廣泛流傳的蔡伯偕、趙五娘的故事改編成具有人文關懷的《琵琶記》。秦腔、豫劇以傳統唱腔、傳統敘述風格為基礎和“底氣”,創作出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新戲曲《西京故事》《焦裕祿》等。其二,堅定文化自信,可加強對戲曲美學原則、藝術特征和藝術技巧的認同,更好地促進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傳統戲曲文化的認同,不僅體現在戲曲樣式的傳承發展上,還體現在傳統戲曲美學精神、藝術特征的繼承與創新上。例如滇劇《水莽草》、越劇《二泉映月》、川劇《塵埃落定》等劇目,不僅實現了題材選擇與劇種風格之間的無縫銜接,給觀眾帶來圓融流暢的表演,還實現了唯美意境營造技巧、戲劇劇種特點的發揮,營造出或典雅婉約、或恢弘大氣的藝術氛圍。其三,堅定文化自信,可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播交流。堅定文化自信,給予戲曲文化創新勇氣的同時,還給予了戲曲文化“走出去”的底氣。例如中國戲曲在繼承其他藝術門類遺產、借鑒其他國家民族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和歡迎的《程嬰救孤》《白蛇傳》《鎖麟囊》等劇目,將戲曲本體最核心的美學特質、精神品質、民族元素傳播給世界,讓國外的觀眾也能欣賞到中國的傳統藝術,彰顯出民族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促進戲曲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中國戲曲于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與底氣,豐富戲曲文化、創新戲曲文化。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引領戲曲文化繁榮發展,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對戲曲文化進行創新。
第一,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塑造新時代戲曲人,引領戲曲文化創新發展。戲曲人是默默傳承中國戲曲文化的引領者,是優秀戲曲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堅定文化自信,使戲曲人在新時代敢干事、能干事、干好事,使戲曲人擁有勇立潮頭的精神,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攻堅克難精神,不斷挖掘戲曲文化的豐富內涵,使廣大觀眾領略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重新煥發戲曲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第二,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擁抱世界文化藝術,兼收并蓄,創新戲曲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藝術有著不同的藝術特征、藝術風格,是豐富我國戲曲表現形式的源泉之一。因此,我們應在保持我國戲曲固有的民族精神、中國風格、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擁抱世界文化藝術,學習世界各國先進的藝術經驗,推動我國戲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第三,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感染力強的戲曲劇目,使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更加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演出和創作新的劇目,使戲曲文化傳承發展,豐富時代文化,戲曲劇目是戲曲文化立足新時代的立身之本。因此,應鼓勵藝術工作者在藝術實踐中,結合時代特色、社會發展需求,以多種方式、多元創作理念、多樣表現技巧,創作出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溫度、有藝術感染力、有時代特色的戲曲劇目。第四,傳統戲曲文化的人格塑造功能、現實應用價值,增強了文化自信。例如開展傳統戲曲文化功能與價值研究項目、舉辦傳統戲曲文化功能與價值探討座談會等,推動戲曲文化的持續繁榮發展。戲曲中引人入勝的情節、形象生動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以及環境背景對戲曲主題的升華作用、戲曲精神內涵的深化作用、戲曲文化底蘊的挖掘作用、戲曲現實價值的折射作用,都會增強我們對戲曲文化的認識。
(作者系中國戲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戲曲教學實踐研究)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