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茶旅人生
沒泡茶館,別說你去過拉薩
本報記者 李寅峰
幾年前去西藏采風,在拉薩住了三日。說來奇怪,相比于古老的布達拉宮、大昭寺,熱鬧的八廓街,幽靜的羅布林卡,茶館竟是我拉薩之行最深的記憶。隨便走進一家茶館,坐下來,喝一下午的茶,和身著藏袍的當地茶客們聊著、笑著,那才是最拉薩的生活。
所以,至今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沒泡過茶館,別說去過拉薩。
我們去的第一家茶館,是位于八廓街丹杰林路的光明港瓊甜茶館。這個茶館成立于1965年,至今已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時光,是拉薩一個標志性的老茶館。外觀來說,光明港瓊甜茶館并無特殊之處,藏式商鋪的門臉,敞開的大門上掛著平凡的木制招牌。據說,由于簡陋,當地百姓戲稱之為“紙盒子里的茶館”。
但走進門來才知,原來,“簡陋”也可以帶來“豪華”而壯闊的震撼。我們到達時正值午后,斜過窗欞的陽光并不強烈,反倒讓大堂有些明暗交錯,甚至有些許幽暗。數根粗壯的大柱子又把大堂進行了分隔,繞著柱子,四周望去,皆是擺滿了低矮的長條桌椅,以及圍坐在桌邊多有高原黝黑膚色的茶客。品啜之間,他們以自己的語言形態各異地交流著,有的相互賞玩著琳瑯繽紛的飾品,有的還在玩著棋牌游戲。鼎沸的煙火之氣在穿透窗欞的光線中升蘊著。
正當茫然無措、無處下腳之時,幾位落座一側的藏族大哥帶著憨憨的笑容試探性地招呼我們過去坐——他們旁邊,剛巧空出來幾個座位。一座難求的場景中,這種邀請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待我們坐下后,坐得最近的大哥以僵硬的漢語夾著手勢指點我們去角落里的一個桌子上取玻璃杯,放在面前。阿佳(倒茶的服務員姐姐)便拎著茶壺走了過來。幾番交流,終于明白,每杯茶7角錢,只需把錢放到桌子中間,阿佳就會前來倒茶,并迅速地從圍裙前面的口袋中自動找零。杯子空了,阿佳會再次前來倒茶、找零。她的職業目光,隨時會掃到偌大茶堂中每位茶客的茶杯,以及桌子中間的零鈔。
招呼我們坐下的大哥們好奇地看著我們的裝束,簡短地問著“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當得知我們來自北京,不由得露出驚喜而熱情的眼光:“北京!好!”
當我們詢問起旁邊茶客們熱烈討論的內容,大哥說,“他們在吹牛”;而當我們夸贊這杯中甜茶的美味,大哥指著他身邊的夫人說,“不如她煮的好喝”。瞬間,滿桌人忍俊不禁。
零零散散的交流中,我們更加熟悉了這家茶館的前世今生。大哥說,他家的老人前些年就會天天來這里喝茶,如今他也是一樣的。如果有空,一定會來喝幾杯茶。無論約朋友家人,還是自己來,到了茶館,都是親切而隨意的。對于拉薩的老居民,這樣的生活很是習慣。
難怪游走在拉薩,隨處可見茶館,其密度,怕是不遜于任何一個茶產區省份的省會城市。看到我們對茶館感興趣,大哥的夫人向我們推薦,如果感覺光明港瓊甜茶館吵鬧,可以去倉姑寺茶館喝茶。那是一座尼姑寺院,煮茶和服務的都是寺里的覺姆(出家女性),茶客也以藏族婦女居多。這自然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好奇,第二天下午,便循跡而去,果真,又看到完全不同韻味的一座茶館。
據說倉姑寺最早起源于松贊干布修行過的一個地洞,正式建寺大約也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不知何時起,為了減輕經濟負擔,實現自給自足,寺院開起來茶館。一邊是燒水煮茶、世俗營生,一邊是清修靜念、佛門智慧,倉姑寺茶館從時光中走來,帶著獨一無二的氣質——清凈、安寧卻不缺煙火和溫暖。放眼望去,三三兩兩的藏族女茶客散坐在半露天的茶座上,也會有為數不多的本地男性茶客以及外地旅人,喝著一樣的茶,聊著一樣的茶話,絲毫不違和。一側,就是倉姑寺的圍墻,里面偶爾傳來誦經聲。
與光明瓊港甜茶館的不同之處,除了沒有煙草味兒、棋牌聲外,倉姑寺茶館茶的品類也多了酥油茶和清茶。而且,這里的茶以不同磅計的暖壺為單位出售,去窗口點好、付費,就可以拎著暖壺和杯子尋找茶位坐下來,自己服務,倒也寧靜。
也會有人為你倒茶,那一定是鄰桌的茶客——看到你杯子空了,會微笑地一手用他的壺為你蓄滿,一手掌心向上頷首示意“請用茶”。一下午,鄰桌換了兩輪,但相互斟茶的情況,卻一再呈現。可見,這不是偶遇,而是常態。對于習慣了冷氣十足的都市生活的我們,這種友好、溫情的拉薩茶館記憶,真是感動了很久,也必將不能忘記。
以上兩個茶館,最大的招牌都是甜茶。茶料都是紅茶,這讓好茶的我們都有些詫異。原來只知道藏族同胞最有代表性的茶飲是以黑茶為原料的酥油茶,沒想到在拉薩,大街小巷有諸多以紅茶為原料的甜茶館。想來是受喜馬拉雅山南側印度、尼泊爾等國的影響,這甜茶的用料、制作方法、口感中,多少有些英式下午茶的影子。
后來,倒是去了幾家地道的藏餐館,更兼顧了酥油茶館的功能。特別是早餐時,前來就餐的當地居民多會先點一壺酥油茶,佐以早餐,緩緩等著門外高原的陽光熱烈起來。難怪說,藏族同胞的早晨,是從一碗酥油茶開始的。晚餐時,藏餐館中的酥油茶,也是必點的飲品。大快朵頤了肉類美食,幾碗酥油茶喝下去,油膩頓消,又是一個歡暢的夜晚。
記得十幾年前采訪時任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全國政協委員、藏族作家丹增先生,他對我說,在他的家鄉西藏,茶是血,是命;來源于漢地的茶,融合了藏民族的民俗文化,已經深深扎根于藏族人的生活。在西藏,糌粑、酥油、牛羊肉和茶葉是飲食的四要素,也是生活的四要素。
在拉薩的三日,我們真實而生動地體會到這些話的內涵。
所以,回來后,從拉薩茶館里和藏族大哥學來的一句“吹牛”的話,我經常對身邊的朋友說起:如果沒有泡過茶館,最好別說你去過了拉薩。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茶館 拉薩 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