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評論
請為好批評好評論提供版面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路走過來,我們這些五零后、六零后形成了一個習慣,往往愿意依據(jù)報刊上的評介文章,來選擇看戲劇劇目或國內(nèi)外故事影片。當然,在當時的氛圍中,應該說,能夠被報刊評論或批評,哪怕是批評某些引起爭議的劇目和影片,基本上都是看了不會后悔的作品。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批評開始逐漸變味,記得有一次,看到鋪天蓋地的評論和立體廣告,便和朋友們買票走進影院,看了一部諸多明星參演的國產(chǎn)電影——這一看不要緊,簡直成為了不相信某些報刊評論的轉折點:這一部被炒上天的電影,看得我們莫名其妙,沒頭沒尾且不說,看到最后竟然是不知所云的結果。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接觸到了一個新詞:宣介。意思是文藝評論或稱文藝批評本身就有宣傳介紹或曰推廣發(fā)行的涵義。
再到后來,花樣不斷翻新,手段層出不窮,“人情評論”“紅包評論”“交換評論”等等,不一而足——最沒底線的是,由于許多評論家本身占據(jù)著關鍵平臺,擔當著重要角色,也由于好創(chuàng)作難而劣評論易,所以部分評論人員(當然不是全部)在掌握評判作品的標準時、在評判哪些作品可以獲獎時、在可能使一些作品生存或毀滅時,因了金錢的原因、因了人情的原因、因了關系的原因,有時候竟然是因了吃了一頓飯的原因,便以丑為美,指鹿為馬,以膿腫做鮮花,以無知做有知,劣幣驅良幣,真假分不清。
也有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父紅子貴,在小圈圈里享受財政供養(yǎng)的陽光雨露,互相吹捧成名,更想世襲罔替,進而職稱榮譽都收,全然沒有底線。因為對文藝作品的評判,不像體育比賽那樣,超一毫分有機器分辨,勝敗公開無法遮遮掩掩,也因為一百個人有一百人心中的哈姆雷特,所以在這一職業(yè)的中間地帶,就容易滋生各種怪象。一些所謂的名家大腕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大包大攬,通吃通贏,在為省級或省級層面之下的單位創(chuàng)作作品時,獅子大張口,團隊大拼盤,不顧生活積累,盡情圈錢圍獵,做大舞臺裝置,盡顯豪華奢靡之風。有些所謂大導演甚至一如建筑施工之包工頭,靠名氣簽約接單后,轉包給小助理們干活,自己則飛來飛去,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如若對他們制作的作品提出不同意見,你便是“不懂”,你便是“土老冒”。而在基層一般人的心理中,心理依附,唯名是大,所以“屢敗屢請”“屢請屢敗”,樂此不疲,勞民傷財。中國之大,足夠名人的團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騙一次換一個單位”,如此種種,逐年逐日,敗壞風氣,毀壞生態(tài),基層創(chuàng)作人才,敢怒而不敢言,本來應該是最大的基本盤底,生存的環(huán)境卻越來越顯狹仄。
其實,不是沒有尖銳的評論——我在參加各種戲劇劇目座談會時,就能聽到許多發(fā)自內(nèi)心而且水平極高的尖銳評論,但這些尖銳的評論,在第二天訴諸公開版面時,就被掐頭去尾,掠去鋒芒,只留下說好的部分——這樣做的理由是,做一部大型作品不容易,還是應該以鼓勵為主!不是沒有深刻的批評,私底下我見過為數(shù)不少的深刻的批評文章,但這些文章,或被束之高閣,或發(fā)表之后得不到應有的反響,甚或被更多陳詞濫調包圍,形成獨特的曲高和寡現(xiàn)象,甚至受到被批評者的言語攻擊或其它,反而讓批評者更覺心涼,使大家感覺批評會得罪人,使更多的人不敢涉足于真正的批評領域。有一些所謂“名家大腕”或“得獎作品”,本身經(jīng)不起市場和時間的檢驗,甚至作品獲獎之日,就是壽終正寢之時,不信,可以統(tǒng)計一下某些榮獲大獎的作品,現(xiàn)在還能夠存活的究竟有多少?刊載一篇真正的評論所帶來的影響,勝過千言萬語的鼓動。敢不敢發(fā)表有份量的真正的批評文章,才是正常的評論風氣能否建立的前提。作為與創(chuàng)作相生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的文藝評論,它能否開跑與起飛,全在于這開跑與起飛的平臺是否能夠搭建起來呢!
(作者系山西省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評論 批評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