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評論
跑好推廣普通話的“最后一公里”
第24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即將舉行,今年的活動主題為“普通話誦百年偉業,規范字寫時代新篇”。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一篇篇文章,一首首歌詞,通過通用語言文字抒發出人民群眾愛國愛黨的殷殷深情。在這樣的時間節點,回顧我們黨領導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砥礪前行的光輝歷程,從中汲取經驗智慧,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潮頭,推動中國語文生活發生深刻變革。從早期革命活動中推廣白話文運動,到在蘇區開展識字運動,使得語言文字走近大眾、惠及大眾。尤其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推廣普通話成為我國一項重要國策。公布《漢語拼音方案》、出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重大事件,標志著推廣普通話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普通話不僅為億萬群眾提高文化素質、消除交際障礙鋪就了道路,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回溯歷史長河,華夏大地山水阻隔,民族眾多且語言各異,所謂的雅言、官話一直沒能通行各地,“十里不同音”成為溝通交流的障礙。2020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已達80.72%,歷史性實現了“普通話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語言交際障礙基本消除”的目標。從新疆到西藏,從海南到浙江,各地各族群眾從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共讀一本書,共說普通話,更好學習中華文化、融入現代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語言文字是國家繁榮發展的根基。在改革開放初期,經商潮、務工潮紛至沓來,各種鄉音匯集一地,普通話幫助五湖四海的筑夢者溝通信息、學習技能,共同推動中國經濟騰飛。在脫貧攻堅戰中,“推普行動”聚焦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培訓教師、農牧民和基層干部等,讓語言扶貧成為促進生產、推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在政務活動、商業洽談、文化交流的各個場合,使用通用性高、凝聚力強的普通話,有利于降低社會運行成本、提升國家治理效能,讓身處天南海北的人們凝聚起服務國家發展的最強合力。
有人認為,語言文字只是一種工具。但歷史證明,語言文字是基礎性、全局性、社會性和全民性事業,不僅關乎每個人的成長成才,更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語言文字是文化資源、經濟資源與安全資源,不僅涉及文脈延續、社會活動,更支撐著國家安全、祖國統一。語同四海,文以載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為建設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奠定基礎,到為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提供助力,再到為對外開放、國際交往講好故事,普通話大有可為。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書同文,語同音”的千年夢想即將成為現實。展望未來,不斷發揮學校教育的基礎陣地作用、黨政機關的帶頭作用、新聞媒體的示范作用、公共服務行業的窗口作用,我們就一定能全面提升普及水平和質量,跑好推廣普通話的“最后一公里”。新時代的語言文字事業必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普通話 推廣 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