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2021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 袁國勇、裴偉士、張杰、施敏獲獎
人民政協網北京9月12日電(記者 王菡娟)9月12日,未來科學大獎2021年獲獎名單揭曉。來自香港大學的袁國勇、裴偉士獲得“生命科學獎”;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杰獲得“物質科學獎”;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暨電子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施敏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據介紹,袁國勇、裴偉士憑借他們發現了冠狀病毒(SARS-CoV-1)為導致2003年全球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動物到人的傳染鏈,為人類應對MERS和COVID-19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張杰因其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沖快電子束,并將其應用于實現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的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
施敏因其在對金屬與半導體間載流子互傳的理論認知做出的貢獻,促成了過去50年中按“摩爾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電路中如何形成歐姆和肖特基接觸的關鍵技術取得的成就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據介紹,將于11月16-21日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周也非常值得期待:將以未來科學藝術展的開幕式拉開2021未來科學大獎周的序幕,希望通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讓大眾體驗和感受科學創新與藝術創作的魅力;與知名高校合作舉辦獲獎人學術報告會;十五場涵蓋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天文、數學、化學與化學材料等領域的科學峰會,邀請60位世界知名科學家分享前沿科學成果,共同探討學術創新;青少年對話獲獎人以及頒獎典禮也將回歸線下舉辦。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 2016 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和臺灣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每個獎項獎金約 650 萬人民幣(等額 100 萬美元)。獎金來源于 12 位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軍人物的捐贈。未來科學大獎對獲獎者的國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并主要在中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和臺灣完成。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4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科學 未來 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