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產業動態 發明·創新 探索·發現 科學麻辣燙 科技人物 專家講壇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頁>科技>科技人物

江山代有才人出

——任正非與華為科研人員談科技創新

2021年09月16日 09:13  |  作者:王碩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王碩

9月14日,華為公開了創始人任正非在華為公司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與部分科學家、專家、實習生的講話。其中表達了他對科技創新、科技人才培養的一系列看法,并回應了許多公司和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談話一開始,任正非就說:“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電子類的專家,即使過去對工程技術有一點了解,和今天的水平也差距巨大。跟大家對話,說錯了你們可以當場批評。畢竟你們是走在科技前沿的人,我錯了也沒有什么不光榮。無論如何,我認為還是要和大家勇敢地溝通,一起前進,戰勝困難,我們要敢于走在時代前沿。”

“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評價機制,你們可以自己選擇。我們允許你們繼續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們大部分在山下種土豆、放牧,把干糧源源不斷送給爬山的人,因為珠穆朗瑪峰上種不了水稻,這就是公司的機制,有這樣的機制才有必勝的信心。”

問:公司一方面要求專家上戰場參加會戰,一方面要“捅破天、扎到根”。但往往參加會戰,就沒有時間去“捅破天”;做了“捅破天、扎到根”的技術,卻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應用到產品參加會戰,您怎樣看待這種不統一?

任正非:公司文件是對群體來說的,并非針對每個人。公司不是由一個人組成,可以一部分人做這個,一部分人做那個。

作為研究前沿科技的科學家,將來有兩條道路選擇:一條是走科學家的道路,做科學無盡前沿的理論研究,在公司的愿景和假設方向上創造新的知識;一條是走專家的道路,拿著“手術刀”參加我們“殺豬”“挖煤”等商業化戰斗。

第一條是科學家的道路,從事基礎科學理論研究的就是科學家。這里不要去對比社會稱謂,我們的“科學家”是領飯票的一種代碼;社會上的科學家是社會榮譽的一種符號。在我們這里,領飯票的人多了,說明我們兵強馬壯、戰斗力強,因此,我們不怕科學家多。

科學有無盡的前沿。前沿在哪兒?未來的奧秘在哪兒?我們并不知道。所以,我們無法量化地評定科學家們所做出的成績,甚至我們的“科學家管理團隊”和“專家管理團隊”也評價不了,也無法指導科學家所做出的理論成就。

十幾年來,如果公司沒有對基礎科學和研究的重視,沒有與世界前沿科學家的深入合作,沒有對基礎研究人員的重視,就不可能有今天這么雄厚的理論技術與工程積淀;面對美國的打壓和封鎖,存在的難題可能就無法化解。

第二條是走專家的道路,用你們掌握的基礎理論來解決實際商業問題。拿著你的“手術刀”參加我們“殺豬”的戰斗,根據“豬”的肥大、關鍵節點突破的價值、“戰役”的大小來量化評價。

大家回想一下,我們被美國打壓的這兩年,公司不僅不混亂,反而內部更加團結,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更加膽大、勇敢地實現了更多的突破,有了領先的信心和勇氣。為什么?因為我們正在一個一個地解決難題,一批一批的有扎實理論基礎的人“投筆從戎”,拿著“手術刀”加入“殺豬”的戰斗。

比如,有幾個天才少年加入了煤礦軍團,反向使用5G,使井下信息更高清、更全面;復用黃大年的密度法等去解決煤礦儲水層的識別問題,未來會產生巨大的價值。

當然,走科學家的道路還是走專家的道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當然,我們還要去尋找既能當教授,又能拿手術刀殺豬的人。對于這樣的人尚沒有評價體系,華為能不能創造一個評價體系呢?我們會在心聲社區開辟一個“科學與工程史”專欄,把“胖”的、“瘦”的、國際的、國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成長的關鍵時刻講出來,以啟發我們20萬人的思想,炸開年輕人的大腦。

目前華為處在戰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沖鋒沒有人才是不行的。我們要敞開胸懷、解放思想,敢于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不要過分強調專業,只要他足夠優秀,愿拿著“手術刀”來參加我們“殺豬”的戰斗就行。我們一定要開闊思想,多元化地構筑基礎,避免單基因思維,也要允許偏執狂存在。要轉變過去以統一的薪酬體系去招聘全球人才的思路,要對標當地的人才市場薪酬,對高級人才給出有足夠吸引力的薪酬包。

問:面向未來的技術研究落地周期較長,但現在因為受美國打壓,我們需要有質量地活下去。“活下去”和“有未來”兩者之間如何平衡?

任正非:有些理論和論文發表了,可能一兩百年以后才能發揮作用。比如,從1856年至1863年,孟德爾用8年時間進行了豌豆雜交實驗,并將研究結果整理成論文《植物雜交試驗》發表,揭示了遺傳基因的存在,但未能引起當時學術界的重視。經歷了百年后,人們才認識到遺傳基因的價值。

因此,面對未來的基礎研究,或許需要幾十年、幾百年以后人們才看到你作出的貢獻。你的論文或許就像梵高的畫,100多年無人問津,但如今價值連城。

如果大家現在都能搞得懂你所研究的理論,你還叫科學家嗎?如果只有一兩個人搞明白了,你們兩個惺惺相惜一起喝杯咖啡聊聊,也能互相啟發、互相鼓舞,我們不要求一個人同時具有兩面的貢獻。

對于長期研究的人,我認為不需要擔負產糧食的直接責任。你既然愛科學,對未來充滿好奇心,就沿著科學探索的道路走下去。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評價機制,你們可以自己選擇,不會要求你們“投筆從戎”的。我們允許你們繼續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們大部分在山下種土豆、放牧,把干糧源源不斷送給爬山的人,因為珠穆朗瑪峰上種不了水稻,這就是公司的機制,有這樣的機制才有必勝的信心。

“我們過去強調標準,是我們走在時代后面,我們不融入標準,就不能與別人連通;但當我們‘捅破天’、領跑世界的時候,就不要受此約束,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創建事實標準,讓別人來與我們連接。”

問:6G潛在研究和標準化有分裂的風險,您怎么看?

任正非:我們為什么要拼命研究6G呢?科學,無盡的前沿。每一代的無線通信都發展出了新的能力——4G是數據能力,5G是面向萬物互聯的能力,6G會不會發揮出新的能力,會不會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無線電波有兩個作用:一是通信,二是探測。我們過去只用了通信能力,沒有用探測感知能力,這也許是未來一個新的方向。

6G未來的增長空間可能就不只是大帶寬的通信了,可能也有探測感知能力,通信感知一體化,這是一個比通信更大的場景,是一種新的網絡能力,能更好地支持擴展業務運營,這會不會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所以,我們研究6G是未雨綢繆,搶占專利陣地,不要等到有一天6G真正有用的時候,我們因沒有專利而受制于人。

我們過去強調標準,是我們走在時代后面,人家已經在網上有大量的存量,我們不融入標準,就不能與別人連通。但當我們“捅破天”的時候,領跑世界的時候,就不要受此約束,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創建事實標準,讓別人來與我們連接。就如當年錢伯斯的IP一樣,獨排眾議。

問:在美國極端打壓下,終端業務尤其是手機業務處在相當艱難的處境,公司在哪些領域未來會有大機會?

任正非:終端是一個復雜的載體,有眾多復雜的功能和應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通道,也不僅僅是手機。終端也不僅僅是芯片問題,這一點喬布斯是很偉大的,創造了手指畫觸屏輸入法。

未來的信息社會是什么樣子?信息的體驗全靠終端,最重要的載體也是終端。終端將來是什么形態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只是手機,還包括汽車、家電、可穿戴設備、工業設備……我們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繼續努力,還有很多理論問題需要攻關。

“顛覆性的創新,即使最終證明是完全失敗的,對我們公司也是有價值的。”

問:我們很多工作是顛覆性的創新,要革傳統技術的命,推動會遇到很大阻力,您有什么建議?

任正非:顛覆性的創新,即使最終證明是完全失敗的,對我們公司也是有價值的,因為在失敗的過程中,也培養出來了一大批人才。正是因為我們研發經歷過的一些不成功經驗,才成長出了很多英雄豪杰。

因此,我們在顛覆性創新中不完全追求以成功為導向,人力資源考核機制也不能簡單地通過成功或失敗就來做評價。成功與不成功只是客觀結果,他們要把自己的經驗和思想全部分享出來,一是能夠啟發別人,二是換一個崗位,帶著這個曾經失敗的方法,可能在其他領域中取得成功。

問:現在面臨很多卡脖子的問題,我們想做一個“鯰魚”來激活和拉動產業鏈,又快又好地去解決卡脖子的問題,您有什么建議?

任正非: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我國比較重視實驗科學,對理論研究不夠重視。公司不能目光短淺,只追求實用主義,那有可能會永遠都落在別人后面。

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論突破,尤其是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科學領域,現在基本上是日本、美國領先,我們要利用全球化的平臺來造就自己的成功。你們在短時間內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績和貢獻,這很不簡單,繼續努力做下去。

我國也經歷了泡沫經濟的刺激,年輕精英們都去“短平快”去了,我國的工作母機、裝備和工藝、儀器和儀表、材料和催化劑研究等還比較落后,我們用什么方法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生產試驗,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

問:未來創新的重要趨勢就是融合創新或者交叉融合,不少重大創新來自跨界融合。您對融合創新有什么建議?

任正非:主動去與跨界的人喝咖啡,多喝咖啡,你不就能吸收他的思想了嗎?這會對你的研究成果產生貢獻。與合作伙伴一起勝利,換來糧食,才能爬“喜馬拉雅”。

(本文根據任正非與華為科研人員代表座談時講話錄音整理,有刪節)


編輯:張紅晨

關鍵詞:科學家 任正非 創新 道路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花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51 | 日韩亚洲国产欧美在线 | 亚洲欧美人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爽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