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評論
審美畸變與培元固本
伴隨著文娛領域的種種亂象,文藝和大眾中出現了種種病態和畸形的審美取向。類似對“小鮮肉”“娘炮”的追捧,在娛樂圈和“飯圈”中同時爆棚,甚至在影視劇和諸多網絡自制節目中,“小鮮肉”“娘炮”形象已成為推高票房、點擊量和流量的重要驅動力。而曾經塑造了中外“硬漢”形象的高倉健、楊在葆、許還山、李幼斌反而成了異類,替代這些有血有肉有個性的“硬漢”形象的,則是各種神劇、狗血劇中被傳奇化,進而被妖魔化,被虛化了的“神魔英雄”、傻漢、愣漢形象。
亟待反思的是,這種讓常人從心理到生理都感到惡心的“小鮮肉”“娘炮”形象,緣何成為中國數千年文化藝術史的當代傳人們的一種“審美”取向,又緣何成為一種流行時尚的?
只要關注一下大眾文化近年的流變情況,就會發現,潛在于“小鮮肉”“娘炮”形象背后的,是一系列熱度很高的亞文化現象,諸如“屌絲文化”“喪文化”“空心人”“飯圈”“游戲族”“啃老族”“躺平族”“佛系青年”,以及娛樂圈的天價片酬、偷逃稅規則和“陰陽合同”“明星經濟”“粉絲經濟”以及吸毒、強奸等等。這些裹挾著各類消極社會情緒,甚至違法犯罪行為的亞文化現象,正是孕育“小鮮肉”“娘炮”形象的文化母體,也是生長畸形審美的土壤。
如果進一步探究,便會發現,潛伏在這些亞文化背后的,則是部分青年的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價值觀的迷失。其表現是無目標、無追求、無所作為,不想知道過去也不想知道未來,只沉迷于當下的享樂、刺激,或“娛樂至死”,或“躺平等死”。此種文化心理狀況反映在審美層面便會表現為迷戀反常、怪異、刺激,反感、抵制,甚至嘲諷規則與秩序、主流和正統等一系列的畸形審美心理。
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價值觀迷失的根源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資本、市場、媒介三種因素及其在當今時代的深度聚合,及其對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構成的強大沖擊。資本、市場、媒介當然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建構因素,但對一部分個體和群體而言,則是財富、便捷和享樂的來源。資本和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極大豐富的金錢和物質,會強烈刺激人性中的貪欲、惰性、享樂的本性。而新興數字媒介則為施展這些本性提供了空前的便捷和巨大的空間。飯圈中的巨量粉絲群,會通過移動網絡、微信群、朋友圈,一夜之間聚攏起來。某些社會情緒也會由此一夜之間傳播開來。因此,資本、市場、媒介三大要素在同一時代同一區域的深度聚合,不僅會急速調動起人性中的某些享樂的欲望,更會沖擊既有文化價值觀及其正向建構,于是便成為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價值觀迷失的重要根源。
無論是文藝和大眾審美的畸變,還是其背后的消極亞文化現象,都是與數千年的中華文化價值觀相背離的,更是與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全面崛起的時代需求相背離的。因此,合理治理審美畸變,并由此引導青年亞文化的良性發展,便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對此,本文認為,文化價值觀的培元固本是治理審美畸變的重中之重。
對于新時代的中國社會來說,文化價值觀的“元”與“本”,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先進文化的價值追求。培元固本就是要通過文藝和大眾文化傳播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在國人中,特別是青年一代中,最大限度地實現對這種價值追求的共識、共享與共擔,就是要以新時代的文化價值觀去匡正和調節資本、市場、媒介對文藝,對大眾審美標準,對大眾文化心理和青年亞文化的作用,使其成為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和良性審美風尚的積極因素與推動力量。
作為大眾審美最集中的領域,文藝是培元固本的重點領域,同時也是重要方式和途徑。然而,長期以來,文藝領域一步步被資本、市場和媒介所操控。其結果是資本和市場在利用文藝將自己做大做強,而不是文藝利用資本和市場將自己的審美能量發揚光大。同樣,是新興媒介借助文藝的傳播而不斷地在炫自己技術的先進,而不是文藝通過新興媒介提升了自己的審美質量。更有甚者,傳播技術越是先進,傳播速度越是快速,所傳播的文藝信息越是粗糙低俗,相應的飯圈亂象越是五花八門。在資本、市場和媒介的合力圍獵中的文藝,只是在大量制造明星,卻塑造不出幾個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只在創造出天價的片酬、巨額的利潤,卻創造不出健康的美感。
因此,文藝是時候回到現實大地,回到生活沃土,回到文藝自身規律和審美品質中來,重新定位資本、市場、媒介與文藝的關系了;是時候回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回到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回到新時代的文化價值觀中來了;是時候探索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思想和審美價值標準,塑造既富有時代精神內涵,又具有民族根性的藝術形象了;是時候培根固本,開創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會文化良性發展、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審美風尚了。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