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主席日志
基層政協如何“專”“實”“活”?
——珠海市金灣區政協主席何敏談延伸履職觸角
人民政協網珠海9月24日電(記者 林儀 揭春雁 通訊員 嚴萍)市縣政協開門就是群眾,出門就是基層,處于“一線中的一線”。近年來,珠海市金灣區政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區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在體制機制上創新探索向基層及港澳延伸履職觸角,邊探索邊實踐,邊完善邊提升,努力將政協工作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部署中,打造“履職催生精品、智力轉化動力、關懷激發情懷”的生動履職案例。為此,記者專訪了珠海市金灣區政協主席何敏,尋找基層政協“專”“實”“活”的密碼。
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大會上指出:“重點解決市縣政協基礎工作薄弱、人員力量薄弱的問題”。金灣區政協是如何在破解“兩個薄弱”瓶頸制約問題上找準突破口的?
答:一直以來,金灣區政協專委會未列入機構編制序列,屬于“無人委”的虛設機構,影響了政協履職質效。對此,區政協主動作為,“無”中生“有”、化“虛”為“實”,加強專委會組織,突出骨干委員示范引領,推動8個專委會實體化運作,構建每月一次走訪委員、每兩月一次委員接待日、每季度一次主題活動、每半年一次工作總結、每年一項專題調研的專委會工作新常態。同時區政協還加強專委會與黨委政府部門的對口聯系,以區委名義出臺政協專委會對口聯系黨政部門制度,增強政協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今年7月,金灣區印發了《中共珠海市金灣區委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在政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強化政協委員責任擔當,提升委員履職能力,為政協委員履職盡責創造良好環境,加強政協委員服務管理。按照“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的要求,區政協先后在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廣州社會主義學院舉辦4期政協委員履職能力提升培訓班,切實提高政協委員履職能力,強化委員職責和使命。
同時,區政協健全完善委員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委員年度量化考核實施細則,加大委員考核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委員履職檔案、委員履職情況統計等制度,激發委員履職主動性和積極性。制定和完善《金灣區政協黨組會議議事規則》《金灣區政協主席會議議事規則》《金灣區政協常委會議議事規則》《金灣區政協委員履職工作規則(試行)》《金灣區政協提案審查立案工作實施細則》《金灣區政協委員接待日制度》等規章制度,不斷提高政協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
問:區政協如何解決政協組織在鄉鎮“沒有腳”的問題,以實現將政協協商的工作觸角向基層延伸?
答:金灣區政協作為人民政協體系中距離基層最近的區縣政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金灣區政協創新成立委員工作室,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圍繞基層社會治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民生事業協調發展、服務業提質增效等方面成立4個委員工作室,更好發揮委員主體作用。
截至目前,金灣區政協的委員工作室已開展3次活動,累計參加人數達30人次。其中,李榮秋委員工作室舉辦社情民意座談會,邀請家門口的居民代表面對面交流,收集關于公共服務設施不足、停車位缺口較大、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等意見建議,并對各類問題進行分門別類建立臺賬后,上報相關部門研究解決方案。還有趙麗芳委員工作室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首發直擊融資難痼疾,與區金融部門負責人溝通交流,形成前瞻性極強的《關于推進跨境(國際)金融合作的提案》,為金灣區開展區域金融服務工作建言獻策、提供工作思路和方向。
我認為,“委員工作室”實現了政協委員“從界別中來”,傾聽民聲、反映民意,促進“下情上達”,又“到界別中去”,宣傳政策、解疑釋惑,促進“上情下達”,為界別群眾提供了體制內有序政治參與的民主渠道,推動黨委和政府政策導向與界別群眾民心愿向的同頻共振。
為構建橫到邊、縱到底、覆蓋廣泛的社情民意信息收集網絡,促進由單向聽取社情民意向雙向互動轉變,推動政協履職觸角向基層延伸,區政協先后成立區政協澳門委員聯絡組、區直機關聯絡組、三灶鎮聯絡組、紅旗鎮聯絡組、南水鎮聯絡組、香港委員聯絡組,并將除港澳界別外的126名政協委員按屬地編入4個聯絡組,每組配備組長1名、副組長2名,搭建起與百姓“面對面”、與民意“零距離”的履職平臺。
截至目前,各聯絡組共開展活動8次,參加人數累計100余人次,收集意見建議90余條,及時與政府相關部門反饋溝通,持續跟蹤關注意見落實情況,力爭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例如,三灶鎮聯絡組副組長蔣代衛組織政協委員走進三灶鎮魚林村,了解到魚林小學的貧困學生問題后,組織所在企業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為14名貧困學生每人捐助助學金1200元,以及書包和文具,并為4戶貧困學生家庭安裝空調。
依托4個政協委員工作室、8個專委會、6個政協委員聯絡組,金灣區逐步解決了政協在基層“沒有腳”的問題。通過政協委員工作室這個“點”、政協專委會這條“線”和政協聯絡組這個“面”三者有機統一,實現專委會工作做“專”,聯絡組工作做“實”,委員工作室做“活”,構建起政協“點線面”匯智聚力多維格局。
問:如何找準建言資政的發力點,助力基層社會治理?
答:“廣開言路”是我們的經驗之一。一方面,我們堅持“請上來”,開展了“委員接待日”活動,推動協商民主實踐創新,由領導班子輪流主持,架起民意“溝通橋梁”,圍繞民生實事、城市建設管理、教育、醫療等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向區政府反饋委員意見建議80余條;開展“專題議政日”活動,拓展委員參政議政空間。圍繞黨政工作重點、人民群眾關心熱點和委員提案中反映較多問題,組織委員深入調查研究,打造現場“議政窗口”,組織委員實地視察民生實事項目,就民生熱點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建議。
另一方面,我們也創新“走下去”,開展“政協委員進社區聽取社情民意”活動,堅持走訪企業、走進社區,打通連接群眾“最后一公里”,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匯聚民意,助力黨委政府抓好社會治理工作。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政協 委員 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