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北京國際音樂節打造多個公益品牌
午間音樂會、兒童音樂會、文化論壇等多類型公益活動將陸續與觀眾見面
10月9日至24日,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將如火如荼地進行。除了大師名作云集的重磅演出,為年輕藝術家打造的系列演出,“午間音樂會”“兒童音樂會”等公益品牌和線上的直播、音視頻免費欣賞共同組成的多樣公益活動,為更廣泛的群體接觸古典音樂文化創造了新途徑。
內存
二十四年 從一顆種子到參天大樹
1998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橫空出世,大師名團、高質量演出在十月集中呈現的同時,打造的多樣公益活動也從最初持續至今。首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作曲大師潘德列茨基、鋼琴家傅聰蒞臨中央音樂學院講學。第二屆音樂節則通過VTEL系統,實現了身在北京的麥斯基為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上大師課。這在技術受限的九十年代末,堪稱盛舉。同樣是在這一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首場兒童專場音樂會舉辦,此后歷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堅持以公益演出的形式為孩子們帶來古典音樂的絕佳體驗。自2019年開始,兒童音樂會全新升級,BMF少兒節日樂團的組建,為孩子們打造音樂會升級成讓孩子們擁抱和享受屬于自己的舞臺。
針對大專院校的廣大師生,北京國際音樂節從2008年開始推出“愛樂傳習”,將高雅藝術送入校園,以校園音樂會的形式讓學生們有機會與國際級大師近距離接觸并欣賞到一流水準的演出。
隨著都市生活的日新月異,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公益活動也向著時尚、現代的都市生活邁進。201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將大師課放在三里屯太古里的橙色大廳舉辦,這一在當時極具創新性的策劃,讓大師課面向更多普通觀眾,不僅拉近了藝術家與年輕觀眾的距離,更讓許多普通公眾有機會聆聽頂尖的古典音樂。2011年,藝術與時尚的化學反應進一步增強,“都市系列”的推出讓三里屯的藝術氣息更為濃厚。從朱宗慶打擊樂團到鋼琴名家布赫賓德的全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再到布里頓的兒童歌劇《諾亞的洪水》,余隆、羅大佑、譚盾和崔健的“音樂節朋友們的對話”相繼在三里屯太古里舉辦,音樂不斷感動著城市,音樂不斷貼近著市民。
2019年,在藝委會主席余隆的創意提議之下,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北京音樂廣播共同推出了全新的公益音樂會品牌——“午間音樂會”。相比在晚間進行的傳統音樂會,利用午間一小時舉辦一場小型音樂會的策劃為更多上班族、學生乃至出租車司機感受音樂文化魅力提供了更多選擇。三年間,午間音樂會突破空間、形式的限制,最初以線下+廣播結合的方式,到如今更是線上線下并行,電波、視頻全線開花。午間音樂會的曲目選擇靈活多樣,古典、爵士、流行音樂,都曾在午間音樂會出現。舉辦地點則選擇在中信大廈、國貿、頤堤港等北京城市地標,為當地的白領、游客提供音樂的港灣。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對古典音樂演出行業造成巨大影響。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大膽的創新迎接著挑戰。第二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策劃推出240+小時的線上音樂節,以“音樂不停息”的主題回應著公眾對“北京國際音樂節能不能順利舉辦”的疑問。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創新,讓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觀眾群體進一步擴大,在現場,在線上,聽音頻,看直播,與北京國際音樂節相遇的方式變得更多樣。240+小時的線上精彩音視頻節目全部免費收聽收看,公益性擁抱網絡科技,擁抱現代傳媒,帶給人們諸多驚艷。
從第一堂大師課到踏入時尚聚集地,從孩子們走進音樂廳到校園里響起悠揚樂音,從招募現場觀眾到通過網絡覆蓋全國愛樂者,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公益活動種類越來越豐富,受眾越來越廣泛。推動北京國際音樂節在公益性的道路上不斷邁進的,是音樂節為中國古典音樂文化打造扎實基礎的初心。余隆曾經說過,音樂節的每一個公益活動品牌都是極具深意的,音樂會形式及曲目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和安排的,絕不因為是免費音樂會而輕易為之,這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特點和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為了讓更多人走進音樂廳,北京國際音樂節更是從降低觀演票價、進行演出前公益導賞等細節著手,讓觀看音樂會變成人們消費得起、又愿意為之消費的生活環節。本組文/倫兵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音樂節 北京 國際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