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農業科技
山西:核桃嫁接地方技術標準誕生記
俗話說:“爺爺栽樹,孫子吃。”說的就是實生核桃樹的童期長,需要八到十年才能結果。但無性繁殖技術特別是方塊形芽接技術的突破,使得我國優種核桃的面積和單產大幅提高。近年來,山西省也普遍應用了核桃大樹芽接技術。然而在剛開始的時候,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核桃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在去臨汾市大寧縣史家坪村調研時,卻遇到了農戶反映核桃大樹芽接導致樹死園毀的情況。
這一現象立即引起了課題組的高度關注,團隊成員們立即調查了死亡大樹的各項基本數據,經過仔細研究判斷,最終得出結論:這是因為當地的嫁接技術人員給大樹預留的樹橛數量和嫁接的芽片數量過少,地徑25厘米的大樹只預留了一兩個樹橛,嫁接三四個芽片。嫁接當年核桃大樹沒有了足夠多的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質供大樹存活,也就是說大樹的根冠比嚴重失調,樹勢嚴重減弱,進而樹干腐爛病泛濫,最終導致了核桃大樹的死亡。
雖然問題的根源找到了,但是既要保證大樹嫁接后快速恢復樹冠,又不至于嫁接過多芽片而導致成本浪費,到底需要預留多少個樹橛、嫁接多少個芽片最合適呢?然而,在國內外相關資料上始終都沒找到一條關于嫁接芽數具體的指導依據。生產上急需解決的問題,研究領域卻是一片研究空白。“這樣的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像史家坪村這樣的現象還會在其他地區繼續出現,給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難以接受的損失,同時也極大挫傷了農民發展核桃產業的積極性。”團隊負責人支虎明評價道。
為了系統解決這一問題,核桃課題組決心攻克這一難關,在課題組自己的核桃基地里設計了不同水平梯度的嫁接芽數對比試驗,分別做了三年的跟蹤調查。他們通過分析大量詳實的調查數據,總結出了一套根據大樹的地徑大小,對應的預留橛數和嫁接芽數的對照表。有了這個對照表,人們在嫁接核桃大樹的過程中就有了操作依據,就不會犯下史家坪村大樹芽接那樣災難性的錯誤。
團隊的目標不限于此,如果將研究成果上升到地方技術規范,將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項目收尾階段,以數量對照表為核心的核桃大樹芽接技術規程的編寫提上了工作日程。可喜的是,團隊當年順利申請到了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地方標準編寫計劃任務,從而著手起草山西省地方標準《核桃大樹芽接技術規程》。
接到標準編制任務后,團隊成員在參考山西省及其他省份的相關標準文件基礎上,深入核桃主產區實體單位調研,總結歸納核桃大樹芽接技術的各項流程,形成初稿。從編寫大綱到起草內容,都融入了相關項目試驗的最新研究成果。前后召開了三次省級專家評審會,同時函詢征求了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山西省果業工作總站等研究機構和山西核桃主產區的企業、種植大戶等相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后經大量修改完善,最終通過了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審查,于2016年順利發布實施。
說起那段工作經歷,團隊成員李濤回憶道:“幾乎每天都是在字斟句酌,甚至通宵達旦翻看字典來琢磨每一個用詞是否準確。”因為“標準”顧名思義就是“標清水準”,標準文本里的表述需要做到言簡意賅,用最簡單的文字清楚、準確地描述所要表達的意思。“一部好的標準要不得半句模棱兩可的話。”
標準發布實施后,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鄉寧縣林業局等單位積極宣傳推廣。同時核桃課題組在隰縣、鄉寧、永和、大寧、蒲縣核桃相關鄉鎮組織現場會,培訓相關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核桃種植大戶的技術骨干,使他們了解、熟悉、掌握該標準的內容和要求,并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臨汾市西山五縣農林部門以及廣大核桃種植戶的一致認可。
該標準的實施提高了核桃主產區大樹嫁接成活率,同時也節省了嫁接成本。目前該技術已在山西省推廣10.5萬畝,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727.43萬元。在標準實施三年后,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核桃課題組獲得了山西省第一屆標準創新貢獻三等獎。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核桃 嫁接 標準 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