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社會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時評 創客說 樂觀社會 畫里有話 滾動資訊

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廣東:用數字賦能“一老一小”

2021年10月25日 10:13  |  作者:林儀 揭春雁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原來街心公園只有樓梯,經過改造,現在增添了無障礙設施,設置了斜坡通道,輪椅也能方便進出了。”居民劉叔盛情點贊的是廣州市越秀區洪橋街三眼井社區。這里是廣州的老小區之一,面臨著設施老舊、居民老齡化的問題。在2020年3月進行全面微改造后,社區舊貌換新顏,環境設施更適合“一老一小”,居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高。

盤活存量:抓住老舊小區改造這個“切口”

跳出廣州看廣東,老舊小區改造的風潮依舊猛烈。2021年1月2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發布,將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分為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而養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潔等社區專項服務設施被歸入提升類的內容里。6月,廣東省政府成立了廣東省城鎮居住社區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省長孫志洋擔任組長。社區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勢不可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廣東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列入省委深化改革重點任務和省10件民生實事,要求年度開工改造不少于1300個老舊小區,惠及超過25萬戶居民,截至8月底已提前實現省民生實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年度任務底數目標。據省住建廳建筑節能處處長楊宇透露,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養老托育服務設施的建設是居民反映比較強烈的訴求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廣東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新增養老服務設施1個,新增幼兒園等教育設施5處,新增托育服務設施2處。

“城鎮社區具有為老人和小孩帶來歸屬感的地緣優勢,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與‘一老一小’日間照料模式的構建相輔相成,方便家人上下班接送老人與小孩。”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金輪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譚日興認為,老舊小區改造是建設“一老一小”日間照料中心的良好契機。

廣州市政協常委、新城市投資控股集團聯合創始人曹志偉旗下的物業開辦了托育機構,作為社區服務的參與者,他十分贊成在社區里建設“一老一小”日間照料中心,并建議將托育機構用地納入城市社區配套設施規劃,簡化托育機構備案手續。“綜合考慮老人安度晚年和小孩健康快樂成長的需求,將社區養老和0~3歲托育結合在一起,建設社區配套設施綜合體,豐富養老和托育形式,營造老幼‘代際融合’的社區生活場景,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

然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廣州市的社區少有建立專門“一老一小”日間照料中心的。據了解,目前針對社區養老托育服務領域,廣州市分別出臺了《廣州市支持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和使用管理十條措施》《廣州市推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廣州市推進家政服務發展領導小組關于開展“羊城家政”基層服務站建設的通知》等政策措施,而廣州市發改委正在緊鑼密鼓地統籌制定關于“一老一小”的實施方案,屆時,民政、衛健、住建、教育等部門也會積極配合推進相關工作。

建設“一老一小”日間照料中心,場地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中源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根生表示,部分大型成熟小區可以實現規模效應,小區本身可挖掘可利用的公共閑置空間較多,如小區口袋公園、長者飯堂、養老服務照料點、微型電影院、0~3歲托育點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可以短期內建設完成,但主城區大量單體樓、小型老舊小區往往老齡化更嚴重,可能存在規劃建設、持續性投入與運營管理等問題。

在洪橋街三眼井社區黨群服務站,記者看到了“一老一小”日間照料中心的“雛形”:開闊的空間被分割成數個板塊,設有健康小屋、舞蹈室、棋牌桌、親子樂園、少兒讀書角……是社區老人和兒童常來“打卡”的地方。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立芳說,受限于老舊小區的場地,建設“一老一小”日間照料中心不僅需要充足的資金投入、專業的設備和理念,還要有專業的人員隊伍。

對此,曾任江門市社會福利院院長的廣東省政協委員吳占求深有同感,“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在精神慰藉服務、物質保障服務、醫療服務和日常照料服務上,以精神撫慰為重點。而托育服務的訴求是幼兒照看、早育教育。服務對象不一樣,所需的專業技術也不一樣。”

吳占求建議,“一老一小”公共服務需要更強的“軟件”配套,要從制度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人員素質培訓等方面入手,為社會解決“一老一小”問題提供有力保障,讓不同年齡段、不同程度自理能力的老人和嬰幼兒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譚日興也提醒,“一老一小”工作涉及社區管理多個方面,要有全局視野,避免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要將“一老一小”工作分項拆解對標社區整體工作各要素,形成多部門、多層次的管理、服務局面。

做優增量:用數字賦能養老托育服務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新基建”,讓數字“賦能”養老托育服務,加強“一老一小”公共服務的數字化建設是政府部門、社區、群眾和政協委員的共識。

“新基建為養老托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提升養老托育的品質,培育出智慧養老和智慧托育新業態。”曹志偉認為,通過AI賦能“一老一小”公共服務,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智慧(長者)餐廳、智慧(社區)醫療、智慧(社區)文娛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功能,逐步實現社區“互聯網+養老托育”的新模式全覆蓋。

家住廣州市白云區的羅小姐最近比較煩惱,她的產假馬上結束,但無人照看孩子。“如果社區有嬰幼兒托育中心,我就可以放心地上班了。”談到對托育中心的設想時,她希望能遠程監控,并能隨時察看孩子的各項數據。

對于智能化應用的訴求在養老服務方面同樣十分突出。吳立芳介紹,目前三眼井社區60歲以上有3208人,占社區總人口28%,其中獨居、孤寡和行動不便的老人也為數不少。因此,社區與洪橋街頤康中心對接,為部分老人家中安裝智能健康床,可隨時監測老人的身體數據,并鏈接到社區辦公室電腦。目前已安裝了16部健康床,還有11部在申請中。

“我們要探索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養老托育產品中的深度應用,提供智慧化、智能化服務。”譚日興說,依托互聯網平臺,可以有效整合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培育智慧養老服務新業態;推廣線上托育、早教等創新模式,加速托育行業規范化發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為養老托育領域創業機構賦能。

劉根生則建議,將社區“一老一小”公共服務納入城市智能服務管理平臺,利用信息平臺輔助社區服務工作系統,將居家養老、社區托老、社區醫療、嬰幼兒托育等建立人與物互交網絡,實現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等多平臺融合,提高政府監管效率。

“社區養老托育服務機構要鼓勵連鎖化、集團化、品牌化發展。”劉根生還建議,組織企業投資發展社區養老托育服務業務板塊,建設社區養老、醫療以及托育、教育服務產業鏈,將“一老一小”服務相關產業鏈與社區生活團購、老舊社區改造建設工程、社區商業綜合體、社區電信電力服務網絡等業務相結合,開展數據資源共享,整體提升產業鏈競爭力。“這樣既有利于提升服務質量保證能力、成本管控水平、人員專業素質以及投訴改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街道與社區基層工作效能。”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社區 托育 服務 一老一小 養老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专区 |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片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偷偷 | 有亚洲成影院ckck |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小说久久久 | 亚洲天堂ab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