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中國農科院七項成果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農業科技助力萬擔糧歸倉剛剛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傳來的消息,中國農業科學院七項成果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分別是“玉米優異種質資源規模化發掘與創新利用”“北方旱地農田抗旱適水種植技術及應用”“飼料質量安全與高效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與質量提升關鍵技術”“奶牛高發病防治系列新獸藥創制與應用”“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超高產專用早秈稻品種中嘉早17等的選育與應用”。
這些“十三五”期間的重大科技成果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94個玉米新品種應用3.8億畝
我國不是玉米起源國,種質資源多樣性匱乏由來已久。為了豐富我國玉米種質資源的多樣性,項目牽頭人王天宇與同事們蹲點到玉米種質資源“富集區”“特色點”考察收集不同類型種質資源;針對有價值玉米種質資源收集困難的局面,還建立了“項目帶動入庫”“榮譽證書”“瑞士銀行制”等措施,從全國范圍內征集代表性材料;與此同時,克服重重困難與壁壘,想方設法結合國際合作項目從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國家新引進不同類型玉米種質資源。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積累,使庫存資源數量增加了110%,地方品種種族增加到146個,國外種質資源占比從12%提高到28%,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庫存玉米種質資源,實現了量與質的同步提升。
項目組還構建了定向組配和定向選擇相結合的玉米生態育種模式,截至2016年,項目組內培育品種已應用1.9億畝。另據不完全統計,項目組外單位利用項目組提供的優異種質資源育成新品種94個,累計應用3.8億畝。
北方旱田增產糧食45.9億公斤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梅旭榮團隊牽頭完成的“北方旱地農田抗旱適水種植技術及應用”明確揭示了北方旱地作物水分供需變化規律及適應對策,揭示土壤增碳擴容、地表覆蓋抑蒸、冠層塑型提效的作用機理,攻克了旱地農田土壤—地表—冠層協同調控的世界性難題,創建了北方主要類型旱地抗旱適水種植主導技術,重點地區推廣應用后農田降水利用率最高達 75%,近三年,在北方旱地三個類型區應用1.15億畝,增產糧食45.9億公斤,節約灌溉水12億方,為實施國家旱地農業規劃和旱作節水示范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與關鍵技術支撐。
梅旭榮研究員帶領團隊長期扎根黃土高原東部壽陽旱作農業試驗站,定位觀測農田降水高效轉化過程,創新旱地農田抗旱適水種植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主推技術模式。自2001年以來,團隊開展了北方旱地農業多點長期定位試驗,摸清了主要旱地作物干旱發生規律和適水種植優先序,闡明了旱地碳氮高效轉化機制,攻克了土壤增碳擴容、地表覆蓋抑蒸等關鍵技術,從而破解了旱地作物適水種植世界性難題。
讓“瘦肉精”、三聚氰胺無處遁形
食品安全需要飼料安全。然而,本世紀初“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直接危及到畜產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秦玉昌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在飼料非法添加物閾值與限量、有害微生物檢測與控制、加工過程營養保真與清潔生產、質量安全預警與追溯等關鍵技術方面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構建了“原料檢測、加工控制和產品溯源”的全產業鏈飼料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為保障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我國飼料工業和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秦玉昌研究員團隊從非法添加物、有害微生物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質檢測控制入手,研究萊克多巴胺等違禁添加物在牛羊尿液、毛發、組織器官中的殘留規律,創建了以毛發為靶標的檢測新技術,實現了反芻動物“瘦肉精”快速無損檢測;利用納米金和石墨烯新型材料,創制了“瘦肉精”分子印跡表面等離子共振特異性檢測芯片。上述成果形成的檢測技術已在全國各級飼料質檢機構和生產企業全面推廣應用,為提升我國飼料質量安全水平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科技筑牢奶業安全基礎
王加啟研究團隊自2005年起主持全國復原乳、生鮮乳、風險評估及國家牛奶品質973等項目,82家科研單位共同參與,歷時15年,實現內地31個省份全覆蓋,積累有效數據232萬條,成功構建奶產品風險因子與品質因子評價數據庫,解決了家底不清的重大難題,運用大數據分析與多標準排序模型,準確鎖定2008至2016年我國奶及奶制品中前4類主要風險因子分別是違法添加物、霉菌毒素、獸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
作為農科院領軍人才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李秀波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奶牛高發病防治系列新獸藥創制與應用”日前也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秀波研究員帶領團隊圍繞奶牛高發病防治系列新獸藥創制與應用,開展科技攻關。她不辭辛苦帶領團隊成員開展了奶牛重要細菌病病原菌本底調查,足跡遍布祖國各地,采集樣品10萬余份,分離鑒定病原菌35種。創建病原菌庫,探明藥物新靶標。創建了國際最大的奶牛病原菌庫,摸清了奶牛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高發病病原種屬及分布規律,發現了IGPD等藥物作用新靶標,為新藥研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該團隊還創制了安全高效系列新獸藥31種,并實現了新獸藥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雙100%”。創制的新獸藥品種齊全,填補了多項空白,實現了“犢牛—育成牛—青年牛—成乳牛”奶牛養殖產業鏈“全覆蓋”。
建立化肥減施增效新模式
我國以占全球9%的耕地,用去了世界1/3的化肥,但肥料利用率不足40%,低于發達國家10~20個百分點。為實行化肥減施增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周衛研究員牽頭完成“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該成果以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為對象,在闡明作物養分需求特征基礎上,創建基于產量反應與農學效率的推薦施肥新方法,創新有機肥、秸稈等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創肥料新產品,集成主要糧食作物化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大幅度提高了養分資源效率、作物產量和綜合效益,為國家化肥零增長行動和農業綠色發展戰略作出了貢獻。
該研究成果在糧食主產區玉米、小麥和水稻上近三年共推廣應用7990萬畝,增產糧食53.32億公斤,減施化肥氮磷養分41.32萬噸,增收節支122.86億元,新增純收入108.03億元,社會經濟效益巨大。
超級早秈稻品增產稻谷21.3億公斤
早稻約占我國水稻總產的16%~18%,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儲備糧源,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但早稻生產存在苗期低溫冷害爛秧、生長期短難創高產、高溫逼熟品質差等三大突出技術難題,導致該區域早稻生產效益低、波動大、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而米粉作為我國南方傳統美食,深受消費者喜愛,并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但長期以來,市場上缺乏優質的專用米粉稻品種。胡培松研究員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難題和品種專用化、用途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帶領團隊歷經18年攻關,主持完成“超高產專用早秈稻品種中嘉早17等的選育與應用”。
中嘉早17在歷次區試和生產試驗中均表現為增產幅度大、高產、穩產、抗病,國家區試和生產試驗分別比對照增產9.12%和14.71%。中嘉早17整精米率高達66.7%,比一般秈稻高15個百分點。中嘉早17憑著“好加工”,尤其是米粉加工方面的特性優勢,顯著提升了商品價值,迅速風靡南方稻區。至2019年底,中嘉早17全國已累計推廣6532萬畝,增產稻谷21.3億公斤,農民增收55.26億元。中嘉早17和嘉育253作為親本材料被廣泛利用,據不完全統計,已有30個衍生早稻品種通過審定,衍生品種推廣3573萬畝,社會經濟效益顯著。該成果解決了米粉加工優質專用糧的原料短缺問題,為我國早秈稻多用途開辟了新途徑。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資源 安全 技術 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