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尊重兒童,要“走近”更要“走進”
如果說走近兒童是父母的自然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那么走進兒童則是做好父母的必須,是需要不斷學習方能提高的本領。走進兒童,意味著父母開始承認孩子的獨立身份,看見孩子的內在世界,敬畏孩子的生命存在等等,意味著父母自覺地從養者走向育者。走進兒童的關鍵在于父母開始意識到,教育光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愛的方法和藝術,需要把成長的責任從孩子轉移到自身。分享以下一些觀點和做法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走進兒童,要承認孩子的獨立身份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應明確一個基本的常識——從兒童開始,人便有了獨立的知、情、意、行,有了獨立的人格特質,也應享受作為兒童的各項權利。盡管兒童的心智模式尚未“成熟”,但這就是兒童之為兒童的生活方式和權利,是不容侵犯和剝奪的。我們既要看到兒童是未來的主人,更要看到兒童是當下的個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童年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缺失的、不可重現的一種生活?!背姓J童年,承認兒童,把童年還給兒童,才能真正地給未來帶來希望。如果父母不承認孩子的獨立身份,不把兒童看做平等的人,就難以真正傾聽、了解孩子,所謂的尊重兒童就可能淪為空談。
走進兒童,要看見孩子的內在世界
兒童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兒童有自己的一套認知系統,他們有自己在乎的價值觀念,有著自己喜歡的做事方法,有著自己獨特的情緒情感等等,一句話,兒童和我們有著不同的內在世界。走進兒童就必須承認、看見孩子的內在世界,“承認”是前提,“看見”是能力?!俺姓J”孩子的內在世界就是認可孩子自有他自己的小心思、小文化、小情緒等,就是理解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都有其必然的“邏輯”“道理”。如果父母能自覺地站在孩子的世界去看待孩子的言行,看見的就是可愛的、特別的,需要助力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地站在成年人的“原則”“立場”去評判孩子的言行,看見的往往是心煩的、惱怒的、無望的“問題孩子”。
看見孩子的內在世界,首要的就是父母的“站位問題”,就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接受他們的動機,理解他們的認知。當父母認可和接受孩子的內在文化,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肯定,當然也就更愿意去接受父母的“道理”,接受父母的監督、引導和幫助。當父母懂得在孩子行為的源頭——孩子的認知系統上使力和影響,家庭教育才會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走進兒童,要敬畏孩子的生命存在
生命是自然的奇跡,兒童的生命更是如此。敬畏生命,必須從敬畏兒童開始,走進兒童,也要從敬畏孩子的生命存在開始。
當我們以敬畏的心態走進兒童,走進是有邊界的。我們既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也要欣賞孩子的天真爛漫,更要寬容孩子的“莫名其妙”。
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我們俯下傾聽;孩子的純潔品質,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孩子的“無理取鬧”,需要我們耐心寬容;孩子的點滴進步,需要我們倍加鼓勵。以敬畏之心,做尊重之行。只有敬畏孩子的生命存在,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無限相信孩子的潛能,引導和幫助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走進不是干涉,更不是控制,走進是理解,是懂得,走進是真正的尊重,走進也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在走近基礎上的走進,是親子關系從情感關愛走向理性交往的過程,是智慧父母的不斷成長過程;在走進基礎上的走近,是恰到好處的陪伴和教育,是構建幸福完整親子關系的有效途徑。
以下幾本書供讀者朋友們參考,讓我們一起更好地“走進”:
《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著,劉軼譯,華夏出版社2021年5月版。
《正面管教》[美]簡·尼爾森著,玉冰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7月版。
《李中瑩親子關系全面技巧(白金版)》,李中瑩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3月版。
《你好,小孩》,李小萌著,新世紀出版社2021年3月版。
(作者系蘇州市職業大學思政部博士,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兒童 走進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