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宏觀 金融 行業 國企 民企 人物 新資訊

首頁>經濟>宏觀

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

2021年12月07日 09:13  |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 張云勇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創新是第一動力,經濟這列火車跑得快,需要創新不斷驅動。在筆者看來,經濟領域相關的創新至少涵蓋以下幾點。

第一,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的創新。經過40多年的高速發展,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的中國經濟進入以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和動力調整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相結合,不僅對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對宏觀經濟理論也有重大創新。就如劉鶴副總理在《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所說,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針對經濟波動,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節,加強預期管理。宏觀經濟“跨周期”調控思路首次提出是在2020年7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作為創新與完善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一項新舉措,跨周期有助于中國更好地應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局面,更好地保障經濟與金融的平穩運行。核心是綜合觀測企業利潤周期、金融市場周期、國內政策周期等內生性因素,也有技術創新擾動、全球市場波動、國際局勢異動等外生性因素,統籌長期供給管理和短期需求管理,在熨平經濟波動和促進持續增長的基礎上,推動實現各類政策在時序上的協同。

第二,基礎研究能力是國家產業經濟創新活力源泉。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基礎研究是形成科技優勢和制高點的根本途徑,是所有技術問題之根。關鍵技術的突破,往往形成龍頭帶領一個垂直領域拔地而起,進而帶動周圍上下游形成產業鏈,最終對整個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積極帶動,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進而催化更多地從1到N。這里,基礎研究科教融合發展必不可少。建立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實行差別化分類評價和長周期評價,注重深化研究。不唯論文,不等于不需要,鼓勵論文系列深化研究和長周期評價,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創新,挑戰未知,進而提升整體環境科學發現和原始創新能力。

第三,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成為創新的新賽道。這里包括建設好創新的基座:新型基礎設施,即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此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長期看成為中國經濟的亮點,也是創新動能充分發揮的領域。引導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發展將成為重要方向。當前數字經濟對部分實體經濟產生了一定的“擠出效應”,前期融合較好的主要是金融、教育等服務性產業。如果從工業視角看,數字經濟發展或將在產業部門間產生替代效應,融合進展不如前者。傳統企業應適應數字化趨勢,在數字經濟大潮下獲取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創新動能,實現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僅是數字技術企業本身的事,更需傳統企業參與到創新中來。以工業互聯網為例,目前主流的平臺架構偏傳統工業,集成能力比較有限,在細分領域數據積累、算法學習、分析設計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尤其是激發制造型企業的創新活力并形成倍增疊加作用尚未大范圍顯現,還沒有形成普惠效應。為此,建議鼓勵實體經濟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關,鼓勵傳統企業積極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與數字型企業合作,進行數字化人才培訓和職業教育,為“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垂直領域的優等生企業培育兼顧傳統領域和數字化的融合人才,面向數字化能力不平衡的地區、不均衡的企業補短板,以數字化創新跨越數字鴻溝。

《 人民政協報 》 ( 2021年12月07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99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网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另类 |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 |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