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2020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發布
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5個人民政協網12月6日電 (記者 高志民)今日,自然資源部發布《2020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35個,工程規模1651083噸/日,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64850噸/日;年海水冷卻用水量1698.14億噸,比2019年增加了212.01億噸。2020年,新增海水淡化工程全部采用反滲透技術。
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海水淡化指的是脫除海水中的鹽分,生產淡水的過程。海水直接利用是以海水為原水,直接替代淡水作為工業用水或生活用水等海水利用方式的統稱。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及其深加工利用方式的統稱。從工程規模來看,在現有135個海水淡化工程中,萬噸級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40個,工程規模1452448噸/日;千噸級及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0個,工程規模188894噸/日;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5個,工程規模9741噸/日。
從技術應用看,截至2020年底,全國應用反滲透技術的工程118個,工程規模1078453 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 65.32%;應用低溫多效技術的工程15個,工程規模 565530 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 34.25%;應用多級閃蒸技術的工程1個,工程規模 6000 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0.36%;應用電滲析技術的工程2個,工程規模600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0.04%;應用正滲透技術的工程 1個,工程規模 500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0.03%。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門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專項2020年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高技術船舶專項項目、“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項目等支持海水利用技術裝備研制及產業化。“全膜法(UF+NF/RO)海水利用成套裝備開發與工程推廣應用”“新型高效節能海水淡化重大技術裝備”等項目通過驗收。自然資源部天津臨港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一期中試實驗區完成主體建設。“全海域島用海水淡化成套技術及裝備”“氣體凈化膜 材料設計與制備的關鍵技術及應用”“反滲透海水淡化高壓 泵、增壓泵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和“萬噸級海水淡化節能高效工藝研究及智能控制系統開發”項目分別獲2020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20 年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20 年山東省海洋科技創新獎技術開發類一等獎和 2020 年浙江省水利科技創新獎一等獎。
全國沿海省市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分布圖。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官網
《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個,工程規模64850噸/日,分布在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個省份,主要用于沿海城市鋼鐵、電力、冶金等工業用水以及海島地區生活用水。其中,海水淡化用于工業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北部、東部和南部海洋經濟圈的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行業;海水淡化用于生活用水主要集中在海島地區和北部海洋經濟圈的天津、青島2個沿海城市。
全國海水冷卻用水量增長圖。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官網
海水直接利用方面,《報告》顯示,2020年,沿海核電、火電、鋼鐵、石化等行業海水冷卻用水量穩步增長。據測算,2020年全國海水冷卻用水量1698.14億噸,比2019年增加了212.01億噸。國內海水直流冷卻技術成熟,主要應用于沿海電力、石化和鋼鐵等行業。
全國沿海省市年海水冷卻用水量分布圖。圖片來源:自然資源部官網
從區域分布來看,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 廣東、廣西、海南 11 個沿海省市均有海水冷卻工程分布。2020年,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年海 水冷卻用水量超過百億噸。
此外,在海水化學資源利用上,《報告》顯示,2020年,除海水制鹽外,海水化學資源利用產品主要包括溴素、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鉀,生產企業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北、山東、福建和海南等地。
《報告》介紹,截至2020年底,全國現行有效海水利用相關標準180項,包括國家標準53項、行業標準119項、地方標準8項。其中,2020年新發布海水利用相關國家標準11項、行業標準4項、地方標準1項。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海水 工程 淡化 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