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聚焦
長征火箭第401次飛行,天鏈二號02星成功發射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12月14日零時09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天鏈二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01次發射。
天鏈二號02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主要用于為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中、低軌道資源衛星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據五院通信與導航衛星總體部介紹,該衛星采用東方紅四號衛星公用平臺研制。和天鏈二號首發星相比,衛星在充分繼承首發星技術狀態的同時,服務多用戶能力增強,可滿足更多用戶同時接入的需求;同時該衛星可工作在不同軌位,具有較強的軌道適應能力,提升了衛星在軌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該衛星單機國產化率顯著提升,研制周期大幅縮短,驗證了天鏈二號衛星具備快速研制的能力,為后續二代中繼多星快速在軌組網提供了支撐,加快了我國天基測控與傳輸網絡的建設。之所以中繼衛星被稱為“衛星的衛星”,是因為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中低軌航天器長弧段測控與通信的難題。中繼衛星作為“太空基站”鏈接地面站與航天器,可以實現地面站對地基測控不可見用戶的建鏈,完成兩者間的信息傳輸,極大延伸了地基測控的覆蓋范圍。中繼衛星系統作為當今航天大國立足空間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天基基礎設施,也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必要條件之一。
據了解,在天鏈中繼衛星投入使用前,我國一直依托陸基測控站和遠望系列測量船提供測控服務,陸基與海上測控對載人航天器等中低軌航天器軌道的覆蓋非常有限。2003年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上天時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只能在飛船過境時利用有限的時間窗口與地面通話。
自2008年4月25日成功發射天鏈一號01星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天鏈中繼衛星系統已經形成了兩代中繼衛星相互兼容、在軌協同組網工作的局面。作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全球覆蓋能力中繼衛星系統的國家,隨著天鏈二號02星的成功發射,我國在軌的中繼衛星數量增加至7顆,天基中繼系統的可靠性、靈活性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021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與正在太空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等親切通話,大屏幕上,航天員的視頻畫面清晰流暢,聲音清脆響亮。此時,在距離地面36000公里的高空,以天鏈二號01星為接入節點的中繼衛星系統正進行實時數據傳輸,為這場天地通話提供了流暢穩定的中繼服務保障,這次天地通話任務也是對天鏈中繼衛星系統的一次完美檢閱。
2021年12月9日,天宮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精彩亮相,就是由天鏈一號03星與天鏈二號01星兩顆衛星共同接力提供保障,實現了信號滿格不卡頓。太空授課活動不僅實現了地面與空間站之間的畫面實時傳輸,還實現了授課老師與學生的天地互動。通過本次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青少年對航天強國與空間探索的熱情。對于天地通話、太空授課此類需要強信號、長弧段天基支持的重要太空活動,天鏈系列中繼衛星使我們可以更加從容地應對。
天鏈中繼衛星研制團隊近二十年來堅持自主研發、創新攻關,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中繼衛星系統建設道路。天鏈中繼衛星系統在天基測控數傳、空間科學探索、服務國計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已經建成全天候、全球覆蓋的天基測控網絡,長時間不間斷、穩定可靠的天地通話已成為現實,天鏈中繼衛星架起了一條連通天地、暢通無阻的“天路”。從短暫的天地通話,到如今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可以隨時與地面進行視頻和語音通信,暢享全Wifi智能生活,天鏈中繼衛星連通天地已經盡在掌握。
未來,隨著各類用戶數量的快速增長,對天基測控與數據傳輸的實時性需求、系統接入能力以及多目標服務能力將提出更高要求。為了更好地服務目標用戶,天鏈中繼衛星系統家族將迎來更多新成員,在我國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衛星 中繼 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