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閱讀
思考死亡,是最高級的生命智慧
生命來來往往,時光渺渺常常。
人到中年,忽然發覺人生過半,生命無常,苦樂相伴,來日并不方長。
記得年幼時,記憶中的“七月半”,祖父輩、父輩們在這天忙著供奉食物,焚燒紙錢冥財等各種事情,我雖年幼,卻也在滿滿的儀式感中,頓覺莊嚴而神圣。或許是要祭祀的親人已離去多年,悲痛已被歲月淡化,長輩們的面容是平靜的,但又清晰可見無限的思念與遺憾。懷念曾經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滋味趣事,遺憾不能留他們到今日,無法分享今日之種種幸福,或給予某種支持的力量。偶一談及往事,會有片刻眼眶濕潤,然而瞬間就被自己或他人的善意玩笑巧妙化解。
每當此時,我會有些不解。平日里忙忙碌碌歡聲笑語,為何到了這一天,總會泛起淡淡的憂傷?而既然是懷念逝去的親人,應當悲痛不已,又為何要強忍淚水,化淚為笑?
那時的我當然不曾明白,生與死,是多么復雜深邃的智慧,又豈能以笑與淚來簡單描摹!
英雄生死觀
幼時,讀到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深深震撼于其英雄氣概。
后來,讀到《史記·報任安書》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亦折服于其傲人膽識。
再后來,又讀到詩人裴多菲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頓感生命之真義,欣欣向往于“自由”之彼岸。
在這些波瀾壯闊的詩句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成為更高級的人生追求。似乎英雄都輕視生命,智者都超脫生死。他們都不屑于談生死,但卻將生命作為參照物,將自己最珍視之物與生命比較,以襯托其高貴。
在“巾幗不讓須眉”的激勵下,自己曾被這樣的英雄生死觀深深影響,年少時以為,生命乃凡夫俗子在意之事,死亡并不足惜,世間多的是比生死更重大的事情。
宗教哲學中的生死觀
佛教的輪回觀是對生與死的系統闡釋。除此之外,佛教的寓言小故事更為慈悲地表達了生死觀:
故事一:
嬰兒誕生前,佛與即將出發的小天使道別。小天使一直在哭:“我害怕,我會變得那么小,那么無助。”佛安慰他:“放心吧孩子,我早已安排好一位菩薩在人間,只為了保護你,照顧你,愛你。”小孩停止哭泣,問:“菩薩叫什么名字呢?”佛微笑著說:“名字不重要,你可以簡單地叫她——媽媽。
故事二:
有一位叫茍答彌的母親,她的兒子卻因故去世了。她為此痛苦逾恒,抱著兒子的尸首,去見佛陀。
佛陀知道她悲痛欲絕,心思紊亂,便答應只要她到村子里,找從未有親人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來,便可救活她的兒子。茍答彌急忙挨家挨戶去問。可從日出到日落,她就是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去世過的人家。這時她才明白不只她有親人過世,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更多。
佛陀說:“茍答彌!現在你已經明白,眾生都會死亡。眾生欲望尚未滿足之前,死亡就奪走人的生命。”
對于生、對于死,佛家都是慈悲的。生而苦,有現世菩薩關愛,護我們周全。死而苦,但眾生平等,在超越輪回之前,它不過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
與佛家認為生死皆苦不同的是,莊子認為生死都是自然的過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莊子在《至樂》中深入地闡述了生命的演化過程:在莊子看來,無論生命的產生或死亡,都是“氣”的轉變。死亡并非生命的終結,而是一種自然的循環過程,生于“氣”而又歸于“氣”,存于自然之中。
這一點與《圣經》中:“來自塵土,歸于塵土”的概念殊途同歸。死亡就是物歸原處。
但不同的是,基督教的生死觀是圍繞“原罪”與“末日審判”展開的,將生死與置于價值評判體系中。而在莊子心中,生死無關價值評判,他跨越了生死的界限,將生命置于一個無限循環的境界中,甚至認為最高境界便是死而不亡、不死不生,達到永恒,追求著生命的不朽。
在莊子逝世后180年出生的古羅馬政治家、哲人西塞羅,并不追求生命的永恒,但也同樣認為死亡存于自然之中。在他的作品中,將死亡喻為瓜熟蒂落、晝夜交替,都是自然現象。他在《論老年》中寫道:“我認為,接近死亡的‘成熟’階段非常可愛。越接近死亡,我越覺得,我好像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旅程,最后見到了陸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鄉港口靠岸了。”
民俗與現代心理學中的生死觀
若說起近年來看到的影視作品中對生與死的美好詮釋,不得不提及兩部動畫長片,《尋夢環游記》和《心靈奇旅》,二者分別描繪了一個“生之彼岸”和“生之來處”的世界。
《尋夢環游記》講述了熱愛音樂的小男孩米格在五彩斑斕的神秘世界開啟了一段奇妙冒險旅程的故事。它的靈感源于墨西哥亡靈節,在墨西哥人眼中,死亡是生命的最高意義,生與死互為補充才完成了一個生命周期。每年的亡靈節,墨西哥人會祭奠亡靈,卻絕無悲哀,甚至通宵達旦載歌載舞,慶祝與逝去的親人共同歡度這一年一度的團聚時刻。
壯闊的亡靈世界,絢麗多彩,溫暖有情,遠非我們想象的黑暗、冰冷、陰森、恐怖。逝者在這里載歌載舞、互助友愛。這里有美絢爛的煙火表演,還有一條如虹的花瓣橋通向人間,逝者可以在亡靈節那天通過這座橋去探望他們的家人。
不過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世上還有人記得你;如果你想通過花瓣橋去人間探望,需要有人在亡靈節那天將你的照片拿出來祭奠。
在墨西哥民俗中,人的死亡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是醫院宣布的死亡,即生理上的死亡;第二階段是葬禮的結束,代表著逝者在人類社會身份的結束;最后一次死亡,就是世上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將你遺忘,這才是徹底的死亡和消失。
請記住我,我會在你的記憶與懷念中永生。真正的愛,能跨越生死的藩籬。
所以,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遺忘。死亡不是愛的終點,遺忘才是。
《心靈奇旅》講述的則是一個對生命意義進行探索追問的故事。
在人類出生之前,有一處靈魂聚集地。在這里,各種靈魂被分門別類、計量排布:加一點自戀,加一點卑微,加一點勇敢,加一點怯懦……因成分比重的殊異,因心靈導師的引導方式不同,而塑造了人間每一個獨特的靈魂。
在浩浩湯湯奔赴人世之旅的大軍中,唯有一顆不羈的千年老魂靈22號,拒絕去往那百無聊賴的世間,將眾多名垂千古的心靈導師們氣得七竅生煙。而正是這樣一顆棄生厭世的魂靈,與極度渴望重生新生的喬伊,陰差陽錯地成為搭檔,在紅塵中尋求生命奧義與終極火花,感受生的愉悅和希望的不滅。
生命中的火花并不盡然是光輝宏偉的事業,或顯赫卓絕的成就,或不可企及的天賦,每個平凡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火花,或許卑微,或許微渺,但惟其火花之故,才點亮了靈魂的星光。在每個靈魂奔赴地球的路上,都曾充滿了愛的希冀、生的期待,因此珍惜當下才是所有凡人的不滅火花。喬伊懷揣這般通透的想法,將生的機會讓給了22號靈魂。
這里涉及到現代心理學在靈性領域的某些概念:我們的人生旅途自帶生命藍圖,這個繽紛而深邃的世界,可以讓每一個豐富獨特、自性圓滿的靈魂,有路可走,有枝可棲。我們只需探索偉大的自我:我是誰?我可以成為誰?
兩部電影都曾讓我著迷。它們共同探討了生與死的并行不悖。生之來處、生之當下、生之彼岸,都在生命的奔流之河中有它的位置。我們沒有理由輕視生命,不論父母是誰,出身如何,我們都是因著宇宙間的智慧與大愛而生;也無須畏懼死亡,因為死亡是生命旅程的組成部分,堅信在下一次出發之前,這個世界,會有人一直愛著自己,亦如我們愛著他們。
對死亡的認知恐懼
我們生活在一個諱言死亡的文化傳統里。
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既然連活著的事都沒弄明白,死后的事就更不可知了。連孔夫子這樣的圣人先賢都避談死亡,遑論常人。
回避死亡話題,我們在這樣的生死觀中度過了兩千多年。
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現實生活中,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每當有親人臨終前要交代后事,身邊人總是將頭搖得像撥浪鼓:不會,不會的,不要說了。似乎不如此,便無以體現對臨終者的深情。身邊人的悲痛難抑,令臨終者不得不欲言又止。
年輕時,看到此處,也會深深入戲,想象著身臨其境的難過。而當經歷過真正的生離死別之后,便深覺,在可控的悲傷中放手,對逝者的生命角色平穩進入另一旅程予以祝福,并努力完成逝者未竟的心愿,才是對逝者最大的愛與尊重。當臨終的親人還能清晰表達的時候,暫時將情緒安放,安靜地傾聽,深深地銘記,才足以讓逝者安心。
死亡的話題可以回避,真正的死亡卻無法回避。終其一生,我們必將經歷它和走向它。包括至親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
經典心理學名著《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曾言:“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世間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本身,而是對注定將要發生的未來的未知!
對死亡的無知讓我們對它充滿了恐懼。對死亡話題的恐懼和逃避,比直接面對它,更令人痛苦。
當終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面臨它,那時的我們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認知,后果有可能是毀滅性的。
死亡是最大的生命智慧
作家林清玄在《人生幸好有別離》中引用了這樣一則佛教故事:
在恒河邊,佛陀與幾個弟子一起散步,他突然停住腳步問:
"你們覺得,是四大海的海水多呢?還是無始生死以來,為愛人離去時,所流的淚水多呢?"
"世尊,當然是無始生死以來,為愛人所流的淚水多了。"
弟子們都這樣回答。
佛陀聽了弟子的回答,滿意地帶領弟子繼續散步。
自然,無論我們認為自己對死亡的理解多么通透達觀,無論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當那一天真正來臨,我們依然可能會驚慌失措,悲傷欲絕。
死亡本身不一定會痛苦,但對于失去所愛之人的不舍、執著、留戀,卻必然會使人淚下如海。
真正有過喪親之痛的體驗后,便會明白,即便我們堅信逝者的靈魂與我們同在,即便我們篤定逝者仍然如在世時一般深愛著我們,也可能依然拯救不了我們深深的痛苦與孤獨。因為我們更在乎的是一朝一夕的共處、可以擁抱的溫暖、可以嬉笑的日常。
但至少,如果我們認真研習過死亡這堂人生必修課,可以為我們的心靈點亮一盞明燈,讓我們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踽踽獨行時,能看到些許光明。
參悟生死,是人類最高級的智慧。如何接受至親的死亡,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是最艱難的一堂人生必修課。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智慧,但它需要點亮。如果有這樣一堂課,能懷著巨大的熱忱、溫柔的慈悲和深沉的愛,毫無保留地探討死亡的文化和生命內涵,幫助我們呈現一條在通向死亡的過程中有可能走上的身體、精神和心靈之路,必將點燃我們的智慧之燈。
品讀《死亡課:關于死亡的討論》一書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堂課。
畢竟,生死之外,并無大事!
讓我們在對死亡的思索中點亮最高級的生命智慧吧!愿我們終將在生命瓜熟蒂落的那一刻,無懼無畏,功成身退!
(本文作者:方莉,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碩士研究生,團結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副編審。)
《死亡課:關于死亡的討論》
本書旨在綜合地、系統地、細致地分析臨終者及其家人有可能會走上的身體、精神和心靈之路,以幫助臨終者及其家人安然、平靜、舒適、有尊嚴地度過臨終階段。
作者深刻地、宏大地、長遠地探討了死亡的文化和生命內涵,以及死亡對于臨終者及其親人和醫療工作者的意義,希望幫助所有人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勇敢面對,深入思考,適度借鑒,理性安排,我們才能在那一刻到來時,無懼無畏,功成身退。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死亡 生命 生死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