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2021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
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現代“口述歷史”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中國的初始階段就表現出與西方的較大區別,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已經走出了一條堅實的中國特色之路。
中國傳媒大學的“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2015-2021)”研習活動,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口述歷史跨學科交流平臺,據該活動組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大陸每年的口述歷史項目都有數百個。分析2021年該活動關注的口述歷史項目后可以發現:中國口述歷史領域呈現出對熱點文化議題的關注、對經典主題的延續和對口述歷史已有功用的創新,跨學科實踐中的多維度張力得以進一步體現,口述歷史從業者群體的專業建設意識和戰略傳播意識也在日漸強化。
《敢教日月換新天》海報
《深圳口述史》海報
熱點、經典與創新主題并重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出現了一批聚焦于紅色記憶、百姓記憶的口述史項目,專注于建黨百年、改革開放、扶貧攻堅、鄉村建設、抗洪救災等熱點話題,集中體現了口述歷史從業者對國家政治文化議題的關注,也突顯了口述歷史實踐的人民性。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的口述歷史紀錄片《敢教日月換新天》、人民政協報刊發的《廣東臺山黃嵩齡家族:百年家族史見證百年民族史》特別報道、國家社科基金思政專項重點課題“口述史學與黨史學習教育創新研究”、西柏坡紀念館《西柏坡口述歷史》叢書、寧波大學“我的革命年代”項目、深圳市政協與深圳晚報聯合推出的“深圳口述史”專欄、廣州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一線扶貧干部口述故事”調研、中共桐鄉市委黨校“村莊口述史”系列圖書及河南民間組織自發完成的“抗洪救災民間英雄口述歷史”相關專題等項目都是如此。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左玉河專門論述了口述歷史作為一種方法在“四史”學習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和價值:一方面,以口述訪談方式挖掘人民群眾的生命歷程和歷史活動為“四史”學習教育提供了豐富鮮活的資料,豐富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口述歷史還豐富了“四史”學習教育的方式,以音視頻、有聲讀物、紀錄片等多樣形式提供多樣化呈現手段,講活了“四史”故事,提高了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力。
各學科、行業口述歷史教育與實踐主題也繼續呈現出高關注度,重點集中在深刻影響當代中國的戰爭、經濟、醫療和與個體生命體驗休戚相關的藝術、民俗、鄉土與社區記憶等主題,在引發社會對歷史過往重拾關注的同時,也進而成為口述歷史教育與理論進程的“試驗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南京大屠殺記憶口述史”、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的“抗戰老兵口述歷史訪談”、河南永城攝影家協會的“尋訪最后的支前民工”項目、濟源日報社提交的“抗戰時期民生狀況口述史”調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湘江戰役的民間記憶》叢書等項目就是代表,這些成果從多側面呈現了口述歷史圍繞戰爭主題開展記憶采集的重要性。其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黎錦龍被”“針刺無骨花燈”“待王記憶六十年”“汝瓷恢復燒造口述史”“山西民間音樂傳承人口述史料研究”“口述嶺南工藝”“敦煌彩塑傳承人口述”;有鄉土與社區記憶主題:“壇根兒往事——天壇地區口述歷史”“黃河邊的北京人——京星移民文化及人生發展”“澳門廟宇文化口述歷史”“土樓記憶”“香港浸會大學社區長者口述歷史”“加拿大華人移民口述史”;有專業領域主題:哈爾濱鐵路公安局的“鐵警記憶”、友鄰優客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述史”、中國傳媒大學的“中國電視劇誕生記”、中國礦業大學的“尋訪·記憶——口述學科史”、國網浙江電力集團的“浙電記憶”、東北師范大學的“東北連環畫口述歷史”、中央財經大學的“監管人資本市場口述史”、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勞模口述史”、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筆尖上的人生——動畫加工”等項目。上述項目均為近年來對這些領域口述歷史實踐的進一步推進成果。
此外,以智力障礙人士、寵物陪伴、罕見病、災難幸存者、臨終關懷、情感及性別研究等群體為關照對象的項目異軍突起,刷新了公眾對于口述歷史題材的認知??谑鍪穮矔短貖W口述史:這一次請聽我說》多角度地展現了我國智力障礙人士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狀況;圖書《成長之難——一個少年的心靈史》少見地以口述歷史訪談形式去面對年少的受訪者,挖掘了主人公從出生到輟學、歷經煎熬考上大學的個人成長歷程;以人和寵物的離別為情緒切口的紀錄片《離不開你》以及“新中國早期防疫口述史”“從‘痊愈’走向‘全愈’:全國麻風病休養員口述史”“三千孤兒入內蒙口述歷史聲像資料”等訪談項目也都進一步體現出口述歷史對少數群體的關照特性。
在上一年反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現場的《76天》《中國醫生·戰疫版》《金銀潭實拍80天》等紀錄片播出之后,《戰疫口述實錄》等一批圖書的相繼出版,也是口述歷史從業者對疫情影響下特殊群體記憶的持續敏銳捕捉。
理論與實踐是口述歷史的兩大基石,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口述歷史事業在訪談實踐與理論建構層面都誕生了風格獨特的本土化成果,這得益于包含上述項目在內的中國口述歷史從業者的不懈努力,這些實踐成果促使研究者們提煉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述歷史理論,這些理論正在被新的實踐者用以揚長避短、身體力行。一線訪談與總結思考交替往復,讓口述歷史在中國走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領域頻繁良性互動的有序推進之路。
《支前民工》海報
《枕流之聲》海報
內容傳播體現多重張力
從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名單中可以發現,入選的數個口述歷史相關選題就跨越了黨史·黨建、民族學、宗教學、中國歷史、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等多個學科和領域。口述歷史只是一種研究方法?還是一門已經行至“半山腰”的學科?歷史學家定宜莊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陳墨今年對此也進行了學術探討。兩位專家都是資深的口述歷史實踐者和研究者,定宜莊研究員強調口述歷史的工具屬性及其在實踐中方向定位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訪談目標的明確;陳墨研究員則認為口述歷史在信息采集和知識生產的雙重功用下正在完成學科建構,而信息采集階段要遵循根本的規范,知識生產階段則要尊重不同學科的不同范式。
兩種學術觀點有相通之處,所提及的要點在2021年的口述史實踐中均有體現。如國慶節期間上映的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父輩》“鴨先知”單元,作品先通過口述歷史訪談方法將少為人知的中國廣告往事還原,再遵循戲劇影視學范式完成藝術作品加工創作,值得專門一書。具體到口述歷史采集項目,中國計算機學會“記錄計算機歷史”工作組專注于中國計算機自主創新歷史溯源,首都博物館的“首博創業史”于40周年館慶之際回顧歷史,西安航天動力研究院“航天液體動力創業史”旨在推動機構檔案研究,“北京協和醫院老專家口述歷史”直接突出了項目的文化傳承教育定位,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史”為致敬會計行業做出貢獻的前輩而啟動,“枕流之聲——上海枕流公寓口述歷史”嘗試呈現近現代高級知識分子作為有血有肉之人在不同歷史橫截面的悲歡離合,而江蘇錫山中學“初中生學做口述歷史”項目從家族史、社區史等方向出發,增強學生學史興趣并鍛煉跨學科素養,也是定位清晰的案例。
與此同時,口述歷史概念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經過了概念接納、學術應用、指導傳統媒體創作等階段后,近年已介入更大范圍的記錄影像作品創作。在2021年的口述史實踐中,一批紀錄片給社會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除前文提到的幾部作品外,追憶西南聯大精神的《九零后》,以不同地理坐標切入觀察尋常百姓生活的《天時·戊戌志》系列,第一部全部以農民為主人公的作品《土地,我們的故事》,從作家視角回憶中國往事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通過老影人經歷探討文藝工作者德藝的《演員》,以及不久前剛剛獲得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榮譽的鄉村記憶作品《自畫像:47公里童話》等,更是通過鏡頭將所關注議題傳播到更大范圍的受眾中。
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普及,口述歷史訪談資料也顯見地不僅被應用于研究、出版、展陳等領域,還廣泛地與融媒體手段相結合,在公益、商業、素質教育等新領域嶄露頭角。如深圳越眾公益基金近年開展的“老兵記憶博物館”項目的創新意義被大大低估,他們邀請青年偶像共同完成抗戰老兵口述歷史影像創作,利用前者的社會影響力籌集到更多資金繼續用于老兵記憶采集與生活資助,也完成了對公眾以往普遍的“歷史話題必定是沉重化表達”這一刻板印象的修正;民間文化機構(如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學院)則通過開展影像創作素質教育項目,帶領青少年以山川大地為紙,以文化遺產為墨,以攝影鏡頭為筆,在口述歷史及影像敘事方法培植過程中完成了對青少年人文根基的培育。
多角度呈現訪談內容及傳播方法的顛覆創新,是口述歷史從業者長期保持開放心態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把握國家與個人、采集與研究、專業性與開放性之間的張力,是通過口述歷史完成中國故事的記錄、書寫、傳播中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首先,是國家記憶與個人記憶之間的張力。口述歷史訪談既是對單個受訪者個人生命史的梳理過程,也是通過多個受訪者記憶相通之處構建、喚醒家國集體記憶的過程,以個體為坐標的記憶檔案可以連接成為一座積篋盈藏的民族記憶庫。如2021年度圍繞“水”這一主題就分別出現了記錄文化傳承的“赫哲族口述史”,關注生活方式變遷的“贛鄱漁民口述史”,表現水上移民精神情感寄托的“水居之民”和反映個體選擇的“我在海島當郵差”等多視角的項目。
其次,是記憶采集與內容研究之間的張力?;谡J識水平、敘述語境等原因,單次的研究固然有止境,而所采集的內容則是非靜止的、時刻有可能被推翻的,故此,長期的深度研究以及對訪談內容的全方位解讀非常必要。美國口述歷史學家唐納德·里奇在參加口述歷史國際周期間,分享了他在精英口述史實踐中發現女性群體敘述內容獨特性的實踐,就是非常典型的內容張力案例。
第三,是采集專業性與行業開放性之間的張力??谑鰵v史實踐本身需要依托專業的理論與方法,但又存在許多交叉的創新空間,而各參與者帶著自己所屬學科的專業基礎與研究目的開展實踐,則在開放中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對此,浙江大學“互聯網口述歷史”、山西時尚回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普通人日常生活器物及故事城市記憶展覽”、海濤工作室“生生不息:一個中國企業的進化與轉型”等項目都頗具代表性。
相對于口述歷史訪談者對于受訪者記憶的“取之有道”,包含圖書編寫者、紀錄片導演、展覽策劃人等身份在內的口述歷史相關作品創作者清醒地從浩瀚的資料中選取作品所需要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同步培養出了“舍之有法”以及與其他類別素材“融之有方”等專業素養,實現了口述史學學科建設過程中由從業者主動完成的內化升級。
《向死而生》海報
《重慶母城老僑口述歷史》海報
法律倫理及戰略傳播意識深化
近年來,國內外口述史學發展在各種學術思潮與理論轉向的影響下,面臨的新問題與開創的新視角的迭出,圍繞敘述視角、非虛構創作、史實與故事、記憶研究等話題的討論逐年展開。2021年的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閆東導演提出的“為時代立傳、為歷史存真——口述歷史與紀錄片創作”,中國音樂學院謝嘉幸教授提出的“口述史中的史實與口傳史中的故事”,加拿大皇家學會趙月枝院士提出的“采寫農民口述史:挑戰與收獲”,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特聘研究員賴素春提出的“口述歷史與商業應用”等議題,以及唐納德·里奇教授提及的口述歷史回訪機制、對記憶錯誤的內在原因挖掘和科技進步同時對訪談專業性及倫理準則的恪守,都充分體現了討論的深化。
除了中國傳媒大學搭建的“口述歷史國際周”這一全領域交流平臺和“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各科研機構和高校也創建了研究和交流平臺,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與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等機構聯合主辦的“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口述歷史的新趨向”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社會學會“口述史、記憶、情感與認同”學術年會、中華女子學院“面向‘十四五’規劃的婦女口述歷史發展”研討會,這一系列研討會都在圍繞各自學科搭建學術平臺,促進研究力量為人民群眾實現表達而助力,中山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北京體育大學、軍事科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在更具體的研究領域所做的努力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寧波大學從公共史學角度對口述史學的推動也在逐年累積并顯示出影響力??谑鰵v史共同體之間通過不斷交流,在分享與討論中提升,持續保持著創造力,也在心理上構建了實踐者的歸屬感與方向感。
觀察2021年的口述歷史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口述歷史實踐者的法律意識在增強,對講述者的保護意識在強化。一系列口述史領域的法律問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祥銀的研究指出,口述史學的法律問題一般包括著作權、隱私權、法律授權協議、網絡傳播風險等;倫理問題主要指口述歷史訪談與記錄、整理與編輯、保存與傳播,以及解釋與應用等過程中不同關系體之間的權利與責任。
我們應當認識到,隨著口述歷史日益關注和重視當代性議題,也因為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傳播與應用變得更為容易與便捷,口述歷史工作所面臨的法律與倫理風險也進一步加劇,規范口述歷史實踐的原則、標準與評估指南的核心目的是盡可能預防法律風險與維持更高專業倫理,對潛在的法律問題的預先考慮與規避,反映了口述歷史實踐領域良好的專業倫理規范,目的是有效預防與規避法律風險、讓受訪者放心開口講述。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對口述歷史工作者適應新時代、新技術、新戰略,在采集、研究、應用等各個階段有針對性地繼續深入挖掘、呈現、傳播人民記憶提出了新的要求。
站在新時代展望未來,口述歷史不僅可以為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大歷史發掘出千千萬萬個飽含人性溫度與生命體驗細節的注腳,同時也完全可以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與傳承,中國經驗與中國精神的賡續,開辟一條多角度闡釋時代語境的全新通道。對此,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李繼東認為,口述歷史在未來應用中更應發揮媒介融合、視聽語言優勢助力國內國際文化傳播需求,重視口述歷史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創新發展。這不僅是實踐方法層面的思考升級,也同樣是口述歷史與緊密關聯的傳播學交叉融合后帶來的理論升級,更是中國口述歷史工作者立足國家戰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于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經之路。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師,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活動總發起人)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口述 歷史 中國 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