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委員建言

趙曉光委員:深化文化與科技融合,大力發展跨界新業態

2022年01月07日 17:07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7日電(記者 康亮 陳姝延 易欣 王亦凡 賈元昌 王星星 賴仁杰)“目前,在北京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北本┦姓f十三屆五次會議期間,北京市政協委員趙曉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跨界新業態初見端倪。

趙曉光1

趙曉光在研究時發現,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新產品的需求分析、功能設計通常比較完整,但產品的展現形態、外形設計、用戶體驗感設計等,需要文化的助力。在她看來,在文化和藝術領域,藝術家創意的展現,有了科技的強大支撐,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現。

此外,趙曉光還說,國內部分影視作品的特技拍攝、大場景集體項目的表演等,僅僅依靠人力無法完成,需要使用高端智能攝影器材、智能輔助設備。同時,影視作品的后期制作需要智能軟件支持,互動游戲需要可穿戴裝備等。她表示,現代科技能夠賦予文化和藝術更多的展現手段和非凡效果,目前很多高端智能影視設備、軟件仍然需從國外購買。

“近5年,北京市力促科技與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一些具有專業特色的園區,聚集了一批國內文化創意的優秀企業和人才,但目前尚缺乏承載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基地,沒有形成豐富的‘文化+品牌’資源。長期以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文化發展、藝術創作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兩個界別之間的交流比較少,科技與文化融合尚處于淺層次,融合的形式主要體現在文創產業、虛擬現實應用、數字游戲等形式,缺少文化在科技中的具象體現,缺少科技對文化發展的強力支撐?!壁w曉光認為,“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沒有形成聚集效應,科技與文化融合不夠深入且缺乏交流。

趙曉光2

趙曉光建議,北京應大力培養“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養懂科技、通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大培養科技型文化人才的力度。例如:在文化人才培養的課程中,增加現代科學技術課程,增加人工智能、機器人、芯片設計、軟件設計等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課程。

“北京不僅是科技的高地,更是文化的高地,文化為科技產品變成市場暢銷商品的助力功能凸顯。”趙曉光說。

趙曉光還建議,需在“兩區建設”框架下,加大科技與文化融合新業態的支持力度,更要加強對工業設計、產品設計、智能產品和軟件產品設計、傳感器產品設計等領域企業的支持。同時,北京應利用好城市副中心優質的文化、傳媒資源,建立科技文化融合創新基地,聚集高端人才和新業態企業,為北京市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機器人、芯片等產業提供多方面的產品設計、造型藝術等專業支持,形成“北京設計”的品牌效應。

“目前,在北京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期間,北京市政協委員趙曉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跨界新業態初見端倪。

趙曉光在研究時發現,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新產品的需求分析、功能設計通常比較完整,但產品的展現形態、外形設計、用戶體驗感設計等,需要文化的助力。在她看來,在文化和藝術領域,藝術家創意的展現,有了科技的強大支撐,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現。

此外,趙曉光還說,國內部分影視作品的特技拍攝、大場景集體項目的表演等,僅僅依靠人力無法完成,需要使用高端智能攝影器材、智能輔助設備。同時,影視作品的后期制作需要智能軟件支持,互動游戲需要可穿戴裝備等。她表示,現代科技能夠賦予文化和藝術更多的展現手段和非凡效果,目前很多高端智能影視設備、軟件仍然需從國外購買。

“近5年,北京市力促科技與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一些具有專業特色的園區,聚集了一批國內文化創意的優秀企業和人才,但目前尚缺乏承載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基地,沒有形成豐富的‘文化+品牌’資源。長期以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文化發展、藝術創作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兩個界別之間的交流比較少,科技與文化融合尚處于淺層次,融合的形式主要體現在文創產業、虛擬現實應用、數字游戲等形式,缺少文化在科技中的具象體現,缺少科技對文化發展的強力支撐?!壁w曉光認為,“文化+科技”融合新業態沒有形成聚集效應,科技與文化融合不夠深入且缺乏交流。

趙曉光建議,北京應大力培養“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養懂科技、通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大培養科技型文化人才的力度。例如:在文化人才培養的課程中,增加現代科學技術課程,增加人工智能、機器人、芯片設計、軟件設計等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課程。

“北京不僅是科技的高地,更是文化的高地,文化為科技產品變成市場暢銷商品的助力功能凸顯。”趙曉光說。

趙曉光還建議,需在“兩區建設”框架下,加大科技與文化融合新業態的支持力度,更要加強對工業設計、產品設計、智能產品和軟件產品設計、傳感器產品設計等領域企業的支持。同時,北京應利用好城市副中心優質的文化、傳媒資源,建立科技文化融合創新基地,聚集高端人才和新業態企業,為北京市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機器人、芯片等產業提供多方面的產品設計、造型藝術等專業支持,形成“北京設計”的品牌效應。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文化 科技 融合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电影 | 一区二区婷婷在线视频 | 熟女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h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