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產業
鄧玉陽和他家的油茶園
從湖南324省道宜章境內自西向東進入赤石鄉,第一站就是曹田村。公路兩邊多是農田和房屋,不大起眼,但離開大路沿山蜿蜒而上,不久就別有洞天了——整片山坡都長滿了油茶樹,規整劃一而又錯落有致。這正是鄧玉陽家的生態油茶園。
出生于1983年的鄧玉陽,2004年考入廈門大學景觀設計專業。畢業后,在北京金臺藝術館工作,雕塑事業發展得風生水起。但他內心總是空落落的,遠方的家鄉和家人總是讓他魂牽夢縈。
“這片土地養育了我,也養育了我的父輩,總覺得可以為她做點事情。”經歷一番艱難抉擇,鄧玉陽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家鄉,帶著他的積蓄、熱情、知識和眼界,他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接力棒,一頭扎進了生態農莊建設。
其實在回鄉之前,鄧玉陽就全程參與了家中產業的謀劃。最先嘗試的是養殖。他們養過牛、養過雞,但都是虧多賺少,沒有闖出合適的路子。
鄧玉陽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在同質化的鄉村產業中做出特色、怎樣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優勢呢?漸漸地,他的目光投向了本地一種土生土長的植物——油茶。
鄧玉陽發現身邊這不起眼的植物原來是大大的寶貝——山茶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0%以上,油酸達到80%-87%,亞油酸(Ω-3)達到7%-13%,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ABCDE、角鯊烯、兒茶素、山茶甙、鞣質等。
錨定了產業方向,父親承包的1000多畝林場便派上了大用場。
開荒、選品、栽苗,油茶園建設風風火火地展開了。但油茶樹生長周期較長,栽下后至少要5-6年才能開花結果,這就導致了它的投資回報較慢,這對一個家庭經營的農莊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在這期間,鄧玉陽一直用在外面掙下的錢補貼進去,農莊才得以穩步發展。
2017年,1000多畝油茶樹第一次結出沉甸甸的果實。這一年共收獲油茶果40噸,創收80萬元。他也因此更加堅信,土地是最公平的母親,只要付出,總會有回報。
有了初步的成功,怎么才能做得更好?鄧玉陽有更多的想法。
鄧玉陽說,農莊的建設,要觀念升級,要與大自然同呼吸,還要創造美感。
鄧玉陽致力于將油茶園打造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在以油茶樹為主體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原有植被,并輔之以榕樹、金桂、杉樹等各種林木花卉,實現生態與美觀統一。
在作物管理上,堅持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油茶園中保留的那些原生樹木,為鳥兒提供了棲息地,而鳥兒又是除蟲的能手;此外,鄧玉陽還從山東沂蒙引進黑山羊,散養在茶園中作為“除草工”。
鄧玉陽說,他想通過自身探索,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一種可借鑒的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帶動周邊人發財致富。
如今,在鄧玉陽的帶領下,曹田村和周邊村的油茶種植面積大大提升;同時,他的農莊也為拉動當地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長期和短期用工合計在千人次以上。
鄉情留人——因地制宜——產業興村,這或許是鄧玉陽用自己的親身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的一個可供借鑒的模式。他說,“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還是需要有更多的人才回到鄉村,”而這也是他希望繼續探索的方向。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1月13日 第 06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鄧玉陽 油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