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聚焦中小微,稅收政策持續精準滴灌
中小微企業是就業創業的主力軍、研發創新的生力軍。回望2021年,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力度不斷加碼,政策效應也呈現出富企裕民的成效。
從2021年全年來看,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僅體現了結構性還突出了精準性,如在增值稅上,繼續實施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由3%降至1%的政策,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約增加545萬戶暫不繳納增值稅的主體);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上,對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原先的優惠基礎之上,再減半征收所得稅。而針對制造業,則實施了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精準施策。
此外,還有一些普惠政策,也極大促進了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如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增至100%,同時允許企業提前享受2021年前三季度加計扣除政策優惠;再如全面落實財產和行為稅合并申報、增值稅消費稅主附稅費合并申報等縮減納稅繳費次數和時間的統籌舉措。
一系列稅收政策的精準滴灌,降低了中小微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獲得感同時,也激發了活力,穩定了企業預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國務院減稅降費座談會提出“推動實施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稅降費”。可以預見,2022年將出臺更多減稅降費舉措。
從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企業發展現狀,建議未來減稅政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優化和完善。
首先,降低稅負同時,進一步研究費負的降低、統一、透明和靈活繳用制度。在調研中有中小微企業反映,社會保險費“費感”仍較重,因為繳費個人還存在所繳社保費是否會在未來兌現為自身保障的疑慮;且在不同省市存在實際費負差異,令納稅人繳費人產生跨地區“社保費籌劃”動機。未來,可在降低費率基礎上,增強社保費跨區域統籌力度和收支透明度;在納稅信用等級管理中更多考慮繳費信用;將社保費在單位與個人之間的固定比例改為靈活比例,若中小微企業受政策減免而少繳,而員工個人愿意溢繳則應支持,以使個人賬戶充分積累并有助于生命周期整體福利提升。
第二,增值稅改革應盡量維護其“中性”原則,將稅制優化及立法改革與政策引導鼓勵結合起來。進一步簡并稅率;鼓勵更多小規模納稅人成長為一般納稅人以健全增值稅抵扣鏈條;在重點行業試點將“增量”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政策拓展為“增量+存量”退稅并取消“起退額”限制;加計抵減15%進項稅額的優惠政策可從原來的生活性服務業拓展至生產性服務業或更多進項稅額偏少、實際稅負偏高的急需行業。
第三,關注“跨越優惠‘門檻值’后會產生稅負躍升現象,從而引起企業為單純享受優惠而進行‘臨界點’籌劃”現象。現如今,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不斷提高、企業所得稅小微企業范圍不斷擴大。當前,年銷售額180萬元、500萬元,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300萬元屬于“稅負臨界點”,特別是第一個,即增值稅起征點(月銷售額15萬元)前后,會計上會實現更多收入和利潤,反而會帶來凈利潤和凈現金流入量的下降。
因此,隱匿、延緩收入確認,或是進行企業拆分的現象已不鮮見。建議設計可令稅負變化更為和緩的政策,同時加大違法風險管理和稽查懲戒力度,才能減輕企業僅為享受稅收優惠而保持“中小微”狀態的動機,才能助力企業做大做強,為“六穩”“六保”不竭續航。
總之,未來減稅降費將會置于更大的時代背景以及財稅改革框架進行,針對中小微也將更加精準和有效,旨在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將更有助于緩解經濟發展壓力,助推經濟持續向好。
(作者系華僑大學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教授、博導,中國稅務學會中青年稅收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理事)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1月14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