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人物風采
民革榜樣人物、三甲醫院全科醫療科創建者王以新:
“小”醫生與女戰士人物名片
王以新,民革黨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首席專家、教授,三級醫院全科醫療科的創建者。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吳階平全科醫生獎”“第二屆民革榜樣人物”“2021年度民革中央提案工作作出貢獻先進個人”“2021年度民革北京市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先進個人”等榮譽。
一如往常。
7:30,王以新推開診室大門,準備就緒,靜靜等待病患;8:00,患者們魚貫而入,王以新不厭其煩地反復觀察、詢問、診斷、叮囑;12:30,看著焦急等待的病患,王以新匆匆扒了兩口飯,隨即又定坐在診室里;18:00,隨著最后一位患者離開,王以新也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早上接的一杯水,卻還剩了半杯,“沒時間喝,也怕喝”,因為去洗手間會耽誤看診的時間。
從醫快40年,近15000天,大部分的時間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首席專家王以新都是這樣度過。而本職工作之外,她還積極投身社會公益,為公共醫療的發展鼓與呼。如一盞燈,王以新不僅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也用自己發出的“光”照亮著別人的路。
盡職
“我就是個小小的醫生”
立志投身醫學,緣自對父母的愛。年少時,王以新看到在新疆支邊的父母積勞成疾,備受病痛苦楚,于是她暗下決心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1982年,從新疆醫科大學畢業后,王以新如愿成為了一名醫生。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在全科醫學方面還相對薄弱,急需相關的醫學人才。于是,在學習了解后,王以新又將自己的目標轉向全科醫學。她積極推動我國的全科醫學建設和培訓,是我國全科醫療建設和政策制定的參與者,更是我國三級甲等醫院全科醫療科的創建者。
一晃40年,當初那顆為父母學醫的“小愛”種子,已逐漸長成能為他人遮陰避雨的“大愛”之樹。
“有一個病人,我印象特別深刻,是一個40歲上下的中年婦女。”王以新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這個病人的樣子。“穿著工作服,臉色很不好,一雙手也粗糙。”在病人進來的那一刻,王以新的觀察就開始了,這是作為醫生的本能,也是醫生“望聞問切”重要的一環。病人步子很慢,橘黃色的工作服在素凈的診室里格外顯眼,這表示著她是一位環衛工人,而且可能還是在工作中過來的。“她第一次看專家號,看起來特別緊張,神色很嚴肅。”王以新回憶道。
“您最近工作辛苦嗎?”為了緩解病人緊張的情緒,等病人一落座,王以新先嘮起了家常。“雖然我們只簡短交流了三兩句話,但病人的緊張情緒明顯緩和多了。”隨后,王以新細細觸診,耐心詢問,并結合她的經濟條件,給她做出了最恰當的診療建議。
后來幾次復診,這位病人的臉色越來越好,跟王以新聊得也越來越多。最后,她拉著王以新的手,感激地說道:“我真的很感謝您,這么知名的大夫,對我這樣的環衛工人,也這么熱情,處處為我著想。”這一番話,讓王以新也備受感動,她沒想到自己的一舉一動竟然對患者有這么深的影響。
“面對病人我都是一視同仁。其實,我就是一個平凡的‘小’醫生,但我會用我的專業和赤誠為患者做到我所有能做的,保證問心無愧。”
正是這種“問心無愧”,讓很多患者都成了王以新的“粉絲”。“很多患者來的時候都說是我的‘粉絲’,說他們因為信任我,專程來找我,而我跟一些患者也像朋友一樣了。”王以新笑著說道。
這種正向的反饋,令王以新很受鼓舞,雖然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心里的責任感和成就感也不斷累積,進而變成新的能量。在看診過那位環衛工人后,王以新開始悄悄通過公益平臺,每月捐款,以幫助環衛工人群體。
盡責
是醫生,也是戰士
“非典防治我申請去第一線。”“新冠肺炎硬仗在即,我申請去武漢。”2003年,非典暴發,王以新沖鋒在前;17年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王以新也毫不退縮。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王以新雖然第一時間報名上前線,但領導出于多方考慮還是把她留在了北京,讓她負責醫院院管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疫情防控和日常診療工作。“因為我有非典防控經驗,所以這里需要我帶好隊伍,穩定‘軍心’,傳授經驗。”沒有去成前線雖然遺憾,但王以新認為社區疫情防控也同樣重要。
“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在這樣的信念下,王以新一直從未脫離自己的工作崗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正是天寒地凍的時節。王以新和同行的醫務人員穿著薄薄的防護服在風雪之中瑟瑟發抖,偶爾靠著相關組織捐贈的暖寶寶取暖。在這樣的條件下,她帶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百余名醫務人員連續奮戰70多天,每天超過12個小時,甚至在大年三十仍堅守在防控一線。而這,已經是她第13個沒有和家人團聚的除夕夜。
“到了夏天,又是另一個極端了。”王以新苦笑著說。夏天防護服悶熱難忍,王以新汗流如雨,但卻根本沒時間,也沒條件擦汗。那一次“出征”,王以新帶領醫務人員完成區域集中采樣累計6萬多人次。
長期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中,王以新病倒了,她患上了“耳石癥”。“頭暈目眩,整天昏昏沉沉的,站著也暈,坐著也暈。”王以新明白,她的病因主要是缺覺,因為在此之前她已經連續12天沒有好好睡覺了。“沒辦法,工作需要我,我心里也有那個勁,感覺都不知道困了。”
大概有半個月,王以新都是這樣的狀態,但她還是堅持每天上班,沒有休一天假。“我不能倒下啊,隊伍還需要我,上傳下達不能落下,而且我在那里他們才覺得吃了一顆定心丸,工作更有條理。”
后來,相關領導得知此事前來慰問,送來防護用品,王以新反而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是醫生,也是戰士,哪里需要我,我肯定義不容辭。”正是在她的堅守下,轄區內17萬人口高風險人群篩查、隔離和流調的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我覺得我合格了。”王以新感嘆道。
盡心
持續為社會發光發熱
加入民革36年,王以新始終堅守自己作為民革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1987年,王以新決定暫時離開自己七個月大的孩子,參加由中共中央統戰部、民革中央組織的貴州畢節扶貧送醫送藥義診支邊活動,成為了民革中央赴貴州納雍支邊扶貧的最早參與者之一。對一位剛當上母親的人而言,一個月的分離帶來的思念與愧疚,王以新至今依然記憶猶新。但王以新從未后悔。
當時的貴州山區,群山連綿,滿山翠色,不過,秀麗的風景之下是醫療設備匱乏,醫學常識缺乏的現實。“當時真的太窮了,太需要我們做點什么了。”于是,一到當地,王以新和同事們就如火如荼地開展起工作。王以新回憶,山區海拔高,地勢崎嶇,有時早上天還未亮,她們就打著手電筒艱難地走在山路上,挨家挨戶進行義診,給他們做醫學科普。
回來后,王以新也沒有和當地“斷線”,她積極組織人員將各自單位的醫療耗材回收后支援到貴州山村,助力提升當地的醫療水平。
不僅如此,這種心系基層、送醫下鄉的習慣也延續至今。甘肅裕固族村落送醫送藥及義診活動、貧困山區助學活動、健康知識大講堂活動、義務獻血……只要是能力范圍內的,王以新從不落下。
在擔任民革中央委員、民革中央教文衛體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期間,王以新也從自己的專業和思考出發,持續在醫療、養老等方面建言。《關于規范急診急救站的建議提案》《關于健康管理人才培養建議提案》《關于加強醫聯體工作提案》《關于加強完善社區居家養老建議提案》……一份份提案沉甸甸。
王以新樸實、誠懇的作風也感染著身邊的人。“前兩天,有個研究生見我的時候,興高采烈地跟我說她填了一個卡,在我追問之下,她告訴我她登記了人體器官捐獻志愿。”學生告訴王以新,因為常常看到老師做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她受了鼓舞,深思熟慮之后也決定作出自己的貢獻。“我真的很感動,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能有這樣無私的想法。同時,我也覺得我更應該做好我自己的工作,把這種正能量持續傳遞下去。”
第二屆民革榜樣人物、民革全國優秀黨員、民革全國基層工作先進個人、優秀提案獎、優秀志愿者……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獎項王以新拿了不少。成績卓著,榮譽滿滿,但王以新始終保持著謙遜。“做好百姓的健康‘守門人’,這是我終身的理念和計劃。我現在正在做,未來我也會繼續做,一如既往,全力以赴。”王以新目光如炬,語氣堅定。(邱凌 剛罡)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王 醫生 醫療 全科 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