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十四五”:我國機器人產業如何揚帆起航?
——業界熱議《“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工信部公開的數據顯示,從規模上看,2016年至2020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5%。
在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下,業界對“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有了更多的期待與向往。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并提出,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營收年均增速要超過20%,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要增長100%,即450臺/萬人以上。
《規劃》一出便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與熱議,也讓行業企業為之振奮。那么目標該如何實現?我國機器人行業又該如何借勢揚帆起航?這也引發行業企業的新一輪思考。
行業發展良好 前景更是喜人
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百度發布的“EasyDL手勢識別機械臂”成為服貿會上的焦點。
據百度介紹,基于百度EasyDL零門檻人工智能開發平臺定制的手勢識別模型,是通過軟硬一體方案完成邊緣部署集成在機械臂中,能夠實現對手勢的識別及實時互動。該機械臂可以在工業生產中替代質檢崗位人員,又快又準地完成產品質檢、分揀等任務,為企業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顯然,工業機器人已成為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動力之源。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我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其應用領域已經覆蓋汽車、電子、冶金、輕工、石化、醫藥等52個行業大類、143個行業中類,正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
而在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給出的一組數據也印證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成果: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已連續八年穩居全球第一,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從7.2萬套快速增長到21.2萬套,年均增長31%。
此外,制造業機器人密度也被認為是衡量國家制造業自動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收突破千億,中國大陸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246臺/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126臺/萬人的近2倍。對此,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我國未來工業機器人銷量會維持20%左右的增速。
而除了工業機器人,從浩瀚太空到萬米深海,從工廠車間到田間地頭,從國之重器到百姓生活,機器人正打開人類生活的新世界。“這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無接觸經濟’逐漸凸顯出其重要性,智能接待、無人清潔消毒、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等需求增加,這為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帶來了新需求,讓服務機器人在各領域加速滲透。”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而相較于2020年,2021年機器人行業融資也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尤其是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無論從融資筆數還是融資金額來看,服務機器人領域無疑都有最亮眼表現。2021年4月,達闥機器人就完成了總金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也成了2021年國內智能服務機器人的最大融資。
《規劃》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節卡機器人副總裁常莉告訴記者,節卡機器人已實現9大核心技術,6大核心算法,超300項發明專利,并先后獲得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工博會大獎、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稱號、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獎項、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等超百項榮譽。
而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逐漸增加,再加之小批量多品種的精益生產方式逐步替代標準化作業模式,這些都對機器人及自動化加工裝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節卡作為協作機器人的重要廠商也將結合豐富的應用案例,努力成為行業領軍企業,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形成與國外競爭的綜合實力。”常莉說。
實現目標 短板亟須補
“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整機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豐富,產品質量日益優化,在這樣的產業基礎上,《規劃》提出的目標是不是就很容易實現?又該如何實現?
對此,王衛明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在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系統、智能控制器、智能一體化關節等機器人關鍵部件都實現了突破,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領域還存在一定差距,比如關鍵零部件質量穩定性、可靠性等還不能滿足高性能整機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載等高性能整機產品供給缺乏等。
如果說,“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著重促進了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持續提升技術水平,大幅拓展集成應用,通過科創板等方式加速壯大骨干企業,那么“十四五”期間,就需要重點解決關鍵零部件“卡脖子”問題,并不斷提升高端供給能力。為補齊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短板,《規劃》提出,要推動用產學研聯合攻關,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
對此,常莉告訴記者,雖然我國仍有部分高端制造業面臨“卡脖子”問題,但協作機器人經過近10年的追趕,其技術和產品已均可對標國際。如節卡機器人已實現了全球汽車產業鏈、3C半導體、電器制造、新能源等工業場景,以及餐飲、醫療等新業態的規模化落地。同時,節卡依托優質產品和卓越的品牌口碑,產品已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客戶超3000家,而這些技術應用突破正得益于產學研的聯合攻關。
節卡機器人已先后與上海交通大學建立了“創新設計聯合研究中心”“智能裝備聯合研發中心”等聯建機構,借助各自的資源與人才優勢把工業設計、產品研發、技術研究和智能制造等方面進行有機融合,開展顛覆式創新,幫助制造業服務化進程全面助推產業升級,為節卡機器人產品提供了高品質、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技術積累不足,原創性研究、理論研究、系統設計能力欠缺也在制約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對此,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提出,一方面要聚焦產業發展需求,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共性技術;另一方面要鼓勵骨干企業聯合開展機器人協同研發,推動軟硬件系統標準化和模塊化,提高新產品研發效率。
達闥機器人在2015年創立,正好是“十三五”規劃發展的最佳時期。2020年12月,達闥正式對外發布了云端機器人操作系統-HARIX OS海睿,這是繼電腦Windows、手機Android和iOS之后,全球首個面向機器人的操作系統。
“這個為人工智能行業和機器人行業從業者開發的訓練實驗平臺,不僅達闥自研的云端機器人適用,第三方機器人、IoT設備都可以接入到操作系統中統一賦能管理。”黃曉慶說。“目前,攜手眾多生態合作伙伴,達闥云端智能機器人服務正為零售、醫療、地產、公共事業、智慧城市、健康頤養及其他各垂直應用領域客戶提供服務。”
補上短板,就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目標也就更容易實現。不過,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所說,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從供給和需求兩側“雙向發力”。因此,我們還要按照《規劃》提出的方向和目標,不斷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機器人產業的崛起還需要更多維度的努力。
編輯:秦云
關鍵詞: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