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2冬奧之約>新聞速遞
被巴赫主席頻頻點贊!“云上奧運”有哪些不一樣的精彩?
人民政協網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牛忠磊)2月6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現身”2022北京新聞中心向媒體記者“云拜年”時贊嘆稱:以阿里巴巴等數字科技公司為代表的中國企業,讓奧運步入數字時代。數字化奧運前所未有,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奧運文化與精彩,為奧運留下新標準。
巴赫主席的贊嘆不止這一次,去年在接受央視財經采訪時他就主動點贊,稱全面上云的北京冬奧會將給我們打開新的世界。
那么,屢屢被巴赫主席點贊的“云上奧運”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今天,就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云轉播成為全球必然趨勢
巴赫主席之所以多次提到云上奧運和云轉播,是因為奧運會轉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傳統轉播中,各國持權轉播電視臺需要前往比賽國家報道,將15噸乃至更重的轉播車、采編設備跨海運送,派大量技術運維和編輯人員與報道記者一起,前往奧運現場。
轉播云的采用,讓奧運轉播不再僅僅依賴衛星傳輸,基于全球云基礎設施,賽事畫面也能傳輸到全球。在轉播云支持下,許多設備可以遷移上云,不必再運輸,技術與編輯人員也可遠程工作,即使無人前往現場,也能完成奧運轉播。
相比傳統的衛星轉播,云上轉播更低成本、也更靈活。
不僅如此,云轉播的性能比衛星轉播更優,正常情況下,云轉播的帶寬比衛星帶寬高出一個量級,從Mbps/s提升至Gbps/s,極端情況下,甚至可擴容至TB級別,相當于用一秒鐘傳輸完500部高清電影。
全球的奧運粉絲感受北京冬奧會最直接的通道或者方式,無論電視或是線上媒體,觀看比賽直播或精彩瞬間,都采用了云轉播技術。北京冬奧會正在通過“奧運轉播云”向全球轉播,可帶來6000小時的精彩內容,比平昌冬奧會翻了一倍。
隨著奧運賽事轉播內容的不斷增加,可以預見,未來內容將超過衛星傳輸能夠承載的極限,讓云上轉播成為必然趨勢。
云上奧運,書寫新的歷史
2月4日,北京冬奧會盛大開幕,成為史上首屆實現全面上云的奧運會。
北京冬奧會不僅實現了在云上進行全球賽事轉播,而且完成了核心系統100%上云的歷史性工程,將賽事成績、賽事轉播、信息發布、運動員抵離、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統全部遷移上云,實現了統一門戶、應用集成和數據集成。
這是一項具有歷史性的成就。
可以說,奧林匹克運動會或許是與云計算最契合的項目。
奧運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夏季和冬季),每次在不同國家城市,需要花費1-2年時間搭建場館、轉播中心等設施,在賽事結束后,需要將大部分設備拆除。而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國家,一座新的轉播中心開始搭建。
這是一項周而復始的工作,也是奧運會特性帶來的一項難題。2016年,當里約奧運會結束后,奧運技術架構向云上遷移,被國際奧委會視為技術趨勢的重點方向。
云計算能夠幫助解決重復搭建的難題。將奧運技術所需的IT基礎設施、轉播硬件放在“云端”。開賽前,在云端部署即可,無需再搭建數據中心;比賽后,云端資源即刻可以釋放,再為其他工作提供支持。上云之后,IT基礎設施的成本大幅下降,并且縮短了應用開發和部署流程。
相對傳統IT設施和傳統傳輸方式,云計算的性能更好、靈活度更大,能夠用高帶寬傳輸更高清的影像資料,在訪問量增大時及時擴容保證流暢度,還能夠更深入地與AI、AR、3D技術融合,以實現創新。
同時云計算能耗也更低。相比傳統機房,位于張北的冬奧云數據中心通過自然風冷、浸沒式液冷、智能調溫等技術,實現100%無機械制冷,將能耗降低了70%以上。
綠色、敏捷、高性能、更多創新,這些都是云計算正在為奧運會帶來的巨大改變。
正如巴赫主席所說,云上奧運,為奧運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為奧運書寫下新的歷史。
黑科技在云端呈現
2月10日,身在北京冬奧會閉環內的北京外國語大學老師翟崢,與妻女通過全息技術再次見面,并拍下了奧運史上首張全息技術全家福。在再次驚嘆黑科技力量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了科技的溫度。
那么,在飛快的速度滑冰比賽中,想要從不同角度去觀看運動員的表現,我們能夠實現自由切換嗎?
在云上,通過AI、AR、3D建模等新技術,可以讓這一“自由”成為現實。
以北京冬奧會上采用的“子彈時間”為例,這種通過幾十路高清攝像頭拍攝、再傳輸上云,在云端合成360度自由觀看效果的特效式轉播效果,就是通過云和AI算法、3D建模的結合實現的。
電影《駭客帝國》中,子彈射向主人公尼奧,在即將射中時,畫面切換成慢鏡頭,尼奧仰身一躍躲過所有子彈,畫面中時間變得極其緩慢,圍繞子彈旋轉360度,為觀眾開啟了上帝視角。這個特效當年花費了數月,今天,這種特效在云端只需幾十秒種甚至更短時間內完成,可以直接呈現到比賽直播和隨即的回放環節中。
不僅如此,虛擬轉播車、云上發布會、云上加油、百年奧運影像上云、運動員穿梭門、運動員軌跡追蹤等等,這些在奧運中應用過或將要應用的黑科技,都會在云端呈現。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