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基層政協協商有了“家”
——訪河南省襄城縣政協主席韓培鑫
人民政協網河南2月21日電 (本報記者 王有強 通訊員 姚森 孫德偉)
對縣級政協組織來說,基礎工作薄弱、人員力量薄弱一直是制約政協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河南省襄城縣政協把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主動爭取黨政支持,創陣地、搭平臺,增機構、加人手,強素質、建制度,著力在解決“兩個薄弱”問題上下真功夫、見真實效。
記者:請您談一下基層政協組織“兩個薄弱”問題,在襄城縣政協都有哪些具體體現?
韓培鑫:“兩個薄弱”問題在襄城縣政協主要體現在“三個不足”:政協機關人員力量不足。專委會數量少,機關人員編制數少,存在“一人委”等現象。并且機關同志整體年齡結構偏大,無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創新意識不足。部分同志存在“到政協了,能松一松、歇一歇”的思想,認為政協沒有什么具體任務,開好每年的兩會,搞幾次調研就行了。觸角向基層延伸不足。部分鄉鎮領導干部對政協工作的認識不高,意識不強,很少主動與鄉鎮委員溝通,以至于工作開展受到制約;另一方面,縣政協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夠,很少組織委員在鄉鎮開展活動,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記者:襄城縣政協如何破解“兩個薄弱”問題?
韓培鑫:取得縣委的支持。2021年1月,新上任的縣委書記孫毅第一時間到縣政協機關,就新時期加強黨對政協工作的領導進行專題調研,針對“兩個薄弱”問題,孫毅高度重視,現場答復解決政協人員薄弱問題。同時,縣政府積極作為,在人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努力為政協履職創造條件。在基礎工作薄弱方面,我們“建陣地、搭平臺”。2020年,襄城縣成立了5個“委員之家”、16個鄉鎮政協委員聯絡室,建立駐鄉鎮縣政協委員活動召集人制度,16名鄉鎮黨委專職副書記提名推薦為縣政協委員,兼任政協委員聯絡室主任和政協工作召集人,讓基層協商有了“家”。在人員薄弱方面,我們“增機構、加人手”。2021年,縣政協新增設1個事業單位,成立了縣政協委員聯絡服務中心,增加了10個事業編制,有效解決了“一人委”“青黃不接”等一系列問題。同時,為切實解決政協機關人員超編等突出問題,明確提出今后凡是轉崗到政協機關任職的干部,一律不轉行政關系。
提升政協自身素質。襄城縣政協把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作為首要任務,進一步夯實履職思想基礎。強調學習掌握好專委會工作各項業務知識,掌握專委會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為此我們推出了“每周一講”“人人講業務”等特色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切實發揮專委會的基礎性作用。
襄城縣政協還建立完善政協黨組成員聯系界別制度,建立黨組成員聯系界別黨員委員、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的“雙聯”制度,推動黨建工作兩個全覆蓋,101位黨員委員與155名黨外委員建立了結對聯系。此外,為進一步加強委員管理,提高委員履職熱情,我們還建立健全了《常務委員述職辦法》《委員履職綜合評價辦法》《委員分批次列席政協常委會會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基層政協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記者:破解“兩個薄弱”問題,襄城縣政協履職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韓培鑫:我們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開展調研,精心選擇教育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制造業發展等課題開展專題協商調研14次,形成調研報告14篇,提出意見建議100余條。其中多篇調研報告,受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重視,并批轉相關部門學習、研究、落實。
基層政協處在聯系服務群眾的一線,我們立足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為民協商活動。優選“就醫難”“上學難”“停車難”“老舊小區改造”“居民養老”“農村天然氣改造”等切口小的熱點難點議題,采取實地共商、召開協商座談會等形式,全年共開展專題協商活動6次,進一步推進“有事好商量”平臺建設,讓協商內容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需求,使政協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溫度。
編輯:李京
關鍵詞:政協 工作 縣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