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陳家鏞:從不擺架子的學術大家
弘揚科學家精神
面對日本的軍事侵略和工業品傾銷,在小學五年級時,他就立志要為中華民族的強盛而努力奮斗;他在冶金技術上另辟蹊徑,一生勇于創新,使我國冶金效率大大提高;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他是學生心中平易近人的諄諄長者,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他就是我國濕法冶金學科的奠基人、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
2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舉辦紀念陳家鏞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以紀念這位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嚴謹求實、無私奉獻的濕法冶金“開山”大家。
在海外工作始終心系祖國
青年時代,陳家鏞留學海外,在科學知識、科研能力、科學態度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博士后出站后,陳家鏞面臨人生的一個重要抉擇。他不想留校教書,而是打算去企業工作,想更好地了解工業生產的過程,畢竟科研教學與工業生產是兩回事。更重要的是,考慮到回國后要面對的實踐問題比較多,陳家鏞最終選擇離開伊利諾伊大學到美國杜邦公司去工作。
“陳先生在杜邦公司工作時始終心系祖國,1956年他攜家人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和條件,毅然決然和郭慕孫院士同船回國,全力投入到化冶所(過程工程所前身)的籌備工作中。”中科院過程工程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張鎖江說。
可就在他們起程前的傍晚,家里卻闖入了不速之客。
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所謂調查員,借到他家訪問之名,以挑釁的口氣盤問,陳家鏞是不是接觸了美國的國家機密,要帶什么東西回中國,為什么要回到中國去。一系列挑釁性的盤問,陳家鏞和夫人劉蓉坦然地逐條回應,嚴正表明態度和決心:沒有在美國從事機密的技術研究,此番全家一同回國。
為解決國防急需,陳家鏞在我國最早利用濕法冶金的原理和技術開展金屬粉體制備的研究,研制出一大批適合不同需要的復合金屬粉體,如鎳包鋁、鈷包碳化鎢、鎳包石墨粉及鋁包空心玻璃球等,解決了飛機發動機耐高溫及可磨耗密封問題。
針對廢氣、廢水、廢渣的治理問題,他提出了“清潔生產”的概念,要求對濕法冶金用水要循環利用,減少污染排放,對廢渣要合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在國家‘雙碳’戰略的背景下,陳先生在六十多年前提出的這個概念,更具有前瞻性。”張鎖江強調。
一生踐行科教融合
陳家鏞一生踐行科教融合的理念,指導和鼓勵學生開展前沿交叉領域的研究,碩果累累。他先后培養了34名博士生、16名碩士生以及9名博士后。
他對所有學生全心投入、因材施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始終未變,始終堅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在學生以及學術后輩的心中,陳家鏞是一位不擺架子、和藹可親的學術大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政昌在回憶與陳先生相識時表示,先生平易近人,具有“大家”風范。“他的科學研究思想和方法深深地影響了后輩,他一生為國家無私奉獻的愛國胸懷,是后輩學習的榜樣。”沈政昌說道。
陳家鏞的學生、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盧立柱說:“在我多年的科研和開發中始終得到先生的教誨,讓我品嘗著成功時的滋味;在我探索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時,總能得到先生的指點和激勵,繼續前行;是陳先生相信我,讓我陪同他到加拿大和美國訪問;當我因工受傷時,先生還親自到家中看望。”
“我們要學習陳先生高尚的品行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我感觸最深的是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無論什么時候見到他,他都是笑容滿面,毫無大學問家的架子。在我心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慈祥的老者。在懷念他的同時,我們今后也要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他的事業繼續下去。”會上,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定蕃談了自己心中的陳家鏞院士。
中科院學部工作局局長王篤金談到,陳先生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為我國濕法冶金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希望青年一輩可以從陳先生身上學到真正的科學家精神,秉承前輩的優秀文化和優良學風。”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陳家 家鏞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