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委員記者 楊承志
有記者問我,如何當好一名責任委員而不是名譽委員,我還真有些感觸。這次兩會我帶來了一個提案是“ 關于著力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培育創新后備人才的提案 ”,這個提案背后其實是大量的調研和研究。
經過深入中學生課堂開展科普教學活動,與學生互動交流等一線調研活動,我發現目前我國不少小學仍然盛行老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極為不利,以應試選拔為特征的基礎教育,導致科技創新教育邊緣化,科研創新所需的“天才、奇才、怪才、鬼才”難以脫穎而出。
在我看來,作一個責任委員,“找準問題”僅僅是建言資政的一小步,“開準方子”才是關鍵所在。“基礎教育階段是一個人基本常識和思維方式形成的關鍵期,青少年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科技能力的培養,對于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為此,我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各級教育、科技部門加強協作、相互配合,探索、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共同做好青少年的科技創新教育工作。”
我們開出的方子接不接地氣,還得對“方子”進行推演和預實踐。履職的四年來,我多次深入基礎教育一線,不斷和老師和學生對話,討論研究、實踐總結,調整優化,一份建言資政的提案也才逐步形成。回顧過去四年來走過的政協履職路,要當好一名“責任委員”,就要肩負起一種責任,要用心、用情、用功履行委員職責,才能不負黨的重托,不負人民的期望。
一句話總結,感覺當好“責任委員”,就是要勇于承擔艱巨的任務,善于運用自己的專業。用科學研究精神,久久為功,才能一點點把握這個硬骨頭問題的內部規律,并反復實踐探索,才可能逐步形成一個有一定專業水準的提案。這才算練好了“責任委員”的基本功。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空軍航空大學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