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 孫琳)制造業變“智”造業,數字技術正推動實體經濟靈活轉型。近年來數實融合一直是全國兩會的熱點。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過去一年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今年要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一直關注數實融合話題,他表示,當下“數實融合”正處于系統化、全方位融合的關鍵時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技術層面,隨著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人機交互界面正在迭代,孕育著新一代互聯網的發展,同時數字技術的工具化趨勢日趨顯著,并加速與傳統產業前沿技術融合創新;在產業層面,數字科技企業正成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得力助手,讓實體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壯大、更有韌性,傳統產業被數字化帶動激活,涌現出大量新型平臺和業態;在社會層面,中國“數字戰疫”彰顯了數字中國建設的卓越成就,以“數字廣東”為代表的治理現代化與數字化公共服務模式不斷涌現,為數字技術創造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產業機會。
不過當前“數實融合”也面臨一些問題。馬化騰舉例說,如技術應用與不同行業需求的適配性不強;不同數字工具間難以打通、互操作性弱;市場機制有待健全,目前數字化供需難匹配,缺乏規模化對接平臺;智慧城市等項目缺乏高水平的統籌協調、高質量的公共數據開放應用;個別民生類數字應用建設效果不及預期,“僵尸APP”現象時有出現等。
與此同時,隨著“元宇宙”、NFT(非同質化代幣)、Web3等新概念的興起,局部領域出現投機炒作、避實就虛的現象,帶來金融、技術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新風險隱患。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促進產業化轉型。因此,馬化騰建議,應以“技術-產業-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思維破解難題,合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
他所提具體建議包括:引導數字科技企業面向核心產業和重點領域進行研發,增加數字化轉型的技術供給;發揮技術標準的統領作用,推進數字化轉型技術標準制定,促進工具間集成打通,降低傳統企業使用門檻和成本;提高對“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升級支持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統籌安全與發展,前瞻研究新一代互聯網的關鍵技術與治理規則,探索數字化與低碳化協同發展的中國方案;引導技術、資金等資源要素真正流向實體領域;總結推廣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的先進經驗,持續增加對偏遠地區、特殊群體的公共服務數字化供給,讓全民共享“數實融合”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