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金融
服務“腰尾部”小微企業,中小銀行能否挺起腰桿?
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目前在總量層面的“融資難”已得到初步解決,而小微信貸的供需矛盾仍然局部存在。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日前發布的《中小銀行服務小微的挑戰與破局之道》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普惠型小微貸款共支持小微經營主體4200萬戶,整體信貸覆蓋率約28%。雖然貸款覆蓋面有提升,但整體覆蓋率仍不高,小微貸款供給結構仍不均衡。
“在監管政策的引導號召下,銀行尤其是國有大型銀行不斷促進小微金融提質擴面,充分發揮了‘頭雁’作用,較好地覆蓋抵質押資產充分、信用資質較優的‘頭部’小微企業;然而,面對缺乏有效抵押物的‘腰部、尾部’群體,尤其是以個體工商戶為代表的微小經濟體,依舊存在明顯的供給短板,為此,監管部門提出了提升‘首貸率’、提高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等具體要求。換句話說,在以國有大行發揮‘頭雁’作用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促進多元化、多層次市場主體間資源優勢互補,從而充分發揮市場能動性,在保證總量合理充裕的同時,有效防范集中性風險。”談及此,上述報告主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這樣說。
業界普遍認為,中小銀行自成立之初,就確定了服務地方經濟的市場定位,將服務普惠型小微企業作為其戰略重心,從各類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占該類機構全部信貸的比例來看,2020年大型商業銀行為6.65%,股份制銀行為8.28%;而區域性銀行為10.40%,高于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其戰略定位決定其在服務小微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小微信貸服務過程中,中小銀行存在邊際成本剛性、規模不經濟等諸多困難,加之負債端成本普遍偏高,內控水平相對較低,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相當的不良資產;加之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增速趨降,為中小銀行經營帶來更多挑戰和壓力。
在曾剛看來,中小銀行在普惠小微金融服務方面存在三個難題:首先是風控難題,中小銀行普惠小微客戶質量較差,因而需要更強大的風控體系,大銀行以極低的價格長驅直入中小銀行小微金融業務腹地,優質客戶被大銀行以更低價格吸引,客戶自然選擇大行,中小銀行只能繼續下沉,去營銷獲取偏“腰部、尾部”的客戶。受疫情、經濟換擋升級、區域經濟政策、區域環保政策等多方因素影響,偏“腰部、尾部”的客戶,在獲得貸款后由于公司經營不善導致破產或退出的比例上升,導致企業的貸款變成壞賬,給中小銀行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中小銀行服務的小微企業生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所以,需要中小銀行建立更加強大的風控體系。比如在貸前,風控識別能力要更強,要對目標客戶預授信做得更好;在貸中,要更加精準識別風險,要更充分運營大數據做好風險建模;在貸后,要建設更加先進的預警系統;出現逾期和不良,要有更加強大的逾后管理和不良處置能力。”曾剛表示。
其次是獲客難題。受網點服務半徑、科技能力、客戶質量等因素影響,中小銀行的客戶獲取成了中小銀行在普惠金融服務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如何突破時空限制,加大對普惠金融線上產品和服務的設計開發,提高普惠金融的區域覆蓋度。根據普惠金融客戶群體的不同需求,研發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客戶對產品的滿意度。這都是中小銀行發展普惠金融不得不面臨的挑戰。”曾剛這樣說。
再次是科技難題。“中小銀行規模雖小,但需要的系統基本與大銀行的種類差不多,基本的零售業務、公司業務、金融同業業務等都類似。這種情況下,主要的經營、管理系統都要兼備。但中小銀行區域小、市場小、客戶少,數字化戰略實施之后,形成的產品、渠道、營銷等,只適用于少部分客戶,就無法像大行一樣形成規模效應。本來中小銀行投入數字化,是希望突破地域限制,這樣做多一些客戶,形成一定的規模化。而在新的互聯網貸款新規要求下,線上異地展業也是受限的,這進一步影響了中小銀行投入數字化的決心。”在曾剛看來,在數字化時代,重視科技是中小銀行小微金融服務破局的關鍵,但這并不是唯技術論,沒有應用場景的技術是花拳繡腿,中小銀行應該努力立足本地區域、立足當地優勢產業生態、立足自身的積累,來尋找能夠批量化獲客的場景,逐步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小微服務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中小銀行的風控能力非常重要。最為關鍵的,中小銀行要在業務拓展中,錘煉出一個敏捷的組織,將業務與組織水乳交融,才能真正破局。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3月22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小微企業 中小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