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解密“臺灣文化第一人”
——連橫與鼓浪嶼的淵源
從廈門鼓浪嶼的鋼琴碼頭上岸,走過黃家渡,從龍澤花園旁的巷子走進去,便是福州路。這一路,幾乎沒有游客,更沒有店家,很安靜。在鼓浪嶼藝術幼兒園的門前,抬眼看得見那高處的房子,一段長長的石階,石門邊的門牌上寫著:福州路199號。這幢掩藏在綠樹濃蔭中的兩層英國維多利亞風格別墅,是臺灣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連橫曾在鼓浪嶼居住過的地方。
連橫一生5次回大陸,其中兩次是在廈門辦報。1902年8月,連橫從臺灣來到福建參加補行經濟特科鄉試,即省一級舉人考試。然而他激進的新思想惹惱了主考官,考官在連橫的試卷上批了兩個大字:“荒唐!”連橫落榜。在回臺灣的途中路過廈門,正好看到由英國倫敦公會牧師山雅各創辦不久的《鷺江報》在招聘主筆。他前往應聘,被錄取后就留在了鼓浪嶼。
當時的《鷺江報》編輯部共有13人,除山雅各外其余都是中國人,并且有不少名人,如馬約翰、盧戇章等,連橫是最晚加入的。期間,連橫曾用史學的角度撰寫了長篇專論《滿洲最近外交史》,在《鷺江報》上連載了10多期,為讀者提供了一份清朝政府賣國外交的歷史檔案。此外,還發表了一些主張男女平等和人權新說的文章,名噪一時。但《鷺江報》實際上是英國和清朝共同利益的代言人,連橫無奈在1903年年底辭職返回臺灣成親。
鼓浪嶼的日光巖是鄭成功當年屯兵扎營操練水師之處,這里風光綺麗,遠近知名,連橫一生十分崇拜鄭成功,所寫歌頌鄭成功的詩歌,數量甚多,質量也很高。如《游鼓浪嶼》:
倚劍來尋小洞天,延平舊跡委荒煙。
一拳頑石從空墜,五色蠻旗絕海懸。
帶水猶存唐版籍,伏波已失漢樓船。
日光巖畔鐘聲急,時有鯨魚跋浪前。
連橫在鄭成功當年為屯兵而鑿的鹿泉吟詩:
痛飲狂歌試鹿泉,中原何處著先鞭?
麾戈且駐烏衣國,倚劍重開赤嵌天。
故壘陣圖云漠漠,荒臺碑碣水漣漣。
時朝鼓浪山頭望,極目鯤溟幾點煙。
其中,烏衣國指廈門,赤嵌天指臺灣,鄭成功正是從廈門出兵收復臺灣的。連橫流連其間,寫下了抒發愛國熱情、表達承擔天下興亡決心的《鷺門旅興》《廈門秋感》《萬石巖》《鷺江秋感》《在廈柬鄉中諸友》《留別林景商》《攜眷歸鄉離別廈中諸友》等詩篇。詩中引經據典,傳達出來的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鄭成功的愛國主義精神一脈相承。
1905年春夏間,連橫攜家眷再次來到廈門,與愛國華僑、戊戌變法時著名的“公車上書”活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黃乃裳,以及蔡佩香等好友創辦了《福建日日新聞》,出任主筆。當時,他與家人借住在鼓浪嶼山雅各的寓所,每天乘坐小渡船往返于廈門與鼓浪嶼之間。在此期間,他目睹了鼓浪嶼被帝國主義侵略,美麗的鼓浪嶼成為洋人“天堂”的情景。這進一步激發了連橫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他積極投身到廈門的“反美拒約”運動,出席“鬧洋關”集會和烈士追悼會,發表演說。
《福建日日新聞》旗幟鮮明地反對封建專制和帝國主義,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1906年春,同盟會派福建人李竹癡前來廈門,商議將《福建日日新聞》改組為同盟會的機關報,但不久后《福建日日新聞》被清政府查封,前后不到一年。連橫自己就遭到密探跟蹤,兩次險遭暗殺。連橫被迫結束了在廈門的工作,返回臺灣。
日據時期,連橫看到殖民者為了泯滅臺灣人民的民族意識,竭力棄毀臺灣的歷史文獻,有意偽造虛假的歷史愚弄當地民眾。他感于“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古訓,懷著“生根臺灣,心懷大陸”的愛國情懷,立下編寫一部貫通臺灣千年歷程的信史的宏志。連戰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我的曾祖父在我爺爺13歲那年,買了一部《臺灣府志》送給他,并告訴他:‘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p>
連橫用10年的時間遍閱資料,最終編撰了《臺灣通史》?!杜_灣通史》為文言紀傳體史書,共88篇,約60萬余言,完整地記載了臺灣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共1290年可以確鑿稽考的歷史,為今天我們全面而真實地了解歷史,考究兩岸關系提供了極其重要可借鑒的歷史資料。
【鏈接】連橫(1878—1936年),臺灣臺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龍海),是臺灣著名愛國詩人和歷史學家,著有《臺灣語典》《大陸詩草》等作品,在40歲撰著《臺灣通史》,被譽為“臺灣文化第一人”。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連橫 臺灣 廈門 鼓浪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