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產業
從憶江南到“億”江南
——江蘇省太倉市以循環農業促動共同富裕
春季,江蘇省太倉市金倉湖畔的城廂鎮東林村,生物肥料滋養的沃土里,水稻已經播種。幾個月后,水稻收割后,東林農場內的秸稈又將迎來一次“輪回”——秸稈回收發酵成生態飼料,飼料喂養出美味湖羊,羊糞處理成生物肥料,肥料拋撒回江邊沃土,沃土滋養著魚米之鄉……
太倉,得名于皇家大糧倉,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近年來,在包括政協委員在內的當地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太倉以循環農業促動共同富裕。
東林村:一根草串起一條綠色循環產業鏈
以一根草串起一條綠色循環產業鏈,將種植—秸稈飼料—養殖—有機肥料—種植的“農牧結合”生態循環模式打造成為這個時代的鄉村典型。這種模式可以概括為“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一片田”——即以稻麥兩季為主,加上生態果園,主要生產稻麥果蔬;“一根草”——把稻麥產生的秸稈,利用現代化秸稈收儲設備,將秸稈送至飼料工廠加工成養殖飼料;“一只羊”——生態羊場養殖本地特色湖羊,平均每只羊消耗約3.5斤秸稈飼料;“一袋肥”——將羊糞收集進入肥料廠,通過混合秸稈、菌渣等發酵生產有機肥,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太倉市政協委員、城廂鎮黨委副書記錢敏芳在農業領域工作了20年,親歷東林村的變遷。“從當年的薄弱村,到現在的幸福村,經過多年實踐,東林村發展循環農業的經驗在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共同富裕兩個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東林村采取稻麥全程機械化作業,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可觀的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穩如磐石。此外,東村村還通過發展文旅等渠道,拓展村民收入。2021年,東林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5637萬元,可支配收入為3100萬元,所有收入惠及村民。”
永豐村:一條魚開啟一片智慧漁業新藍海
如果說東林村的成功源自農業與牧業的碰撞,那么永豐村則是通過將農業與漁業結合,開啟了一片智慧漁業新藍海。
永豐村通過將養魚產生的排泄物通過硝化菌轉化為養分給植物吸收,吸收干凈的水體又回到魚池養魚,以這樣的方式有效解決了水質污染、資源消耗大、勞動力少的問題,通過固液分離、內部循環、固廢處理等手段基本實現碳中和,打造出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有機循環。為順利運轉該模式,永豐村搭建起魚菜共生系統、生態養殖系統、智慧漁場管理平臺、玻璃溫室大棚等配套設施,緊扣智慧賦能熱點,創建智慧循環漁業大數據中心,實現設備控制、視頻監控、遠程會診的全流程智能化運轉,以5G+技術實現質量全程追溯保障智能安全。下一步,永豐村將致力促進農業、漁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穩增、漁業增收、漁民致富。
太倉市政協常委、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馮瑞興表示:“太倉市開展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探索,既傳承了傳統農業‘物盡其用’的理念,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當前農業生產體系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質量、農業環境生態,同時促進了集體經濟增收,推動了共同富裕,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
電站村:一顆葡萄托起現代農業新希望
電站生態園內處處科技感滿滿——果園割草機、播種機、自走式噴藥機、搬運機、采收機,蔬果種植管理全程機械化;應用倉儲保鮮冷鏈等技術,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多媒體互動體驗式農業科普館……
電站村非常關注通過產品與科技的結合、農業與文化的碰撞、生產與生活的融合,將傳統農業業態升華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新型業態。
原先的電站村還是一個經濟比較薄弱的鄉村,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電站葡萄”在滬蘇兩地一舉成名,這也讓電站人嘗到了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的甜頭。在此基礎上,電站村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以創意為手段,以產業融合為途徑的創意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實現農業與文旅齊飛。
在銷售方面,電站生態園也不囿于傳統的“叫賣”“等待”模式,積極探索采摘節、網絡直播、社區團購等新形式,為農產品拓寬銷路。電站村將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大大延伸了農產品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毗鄰滬蘇兩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多年積累的生態發展優勢,電站村還不斷完善旅游配套,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木屋民宿、房車營地、田園咖吧、老兵茶舫、垂釣中心、農耕文化風情園、素質拓展基地等一大批旅游配套設施。目前,已基本形成集觀光、旅游、體驗、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
光有基礎設施還不夠,文化才是核心靈魂。電站村不斷深化文化旅游,積極尋求與各大高校、研究院的合作,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建立了“文化振興鄉村”實踐基地,圍繞產業規劃、文旅IP定位、文旅活動策劃等方面,對電站村鄉村文旅產業發展進行策劃,挖掘文化內核,將農、文、旅進行深度融合,提升田園鄉村軟實力,這也是去年以來太倉市城廂鎮政協工委依托“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發揮政協智庫優勢資源不斷協商推動的成果。
村級集體經濟的是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電站村將村級經濟不斷壯大的同時,將發展碩果反哺于民,每年用于村民股份分紅、幫扶等福利近300萬元,也為電站村及周邊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共同富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太倉市通過不斷探索實踐,讓江南魚米文化與現代農業碰撞融合,打造出從憶江南到‘億’江南的循環經濟新興增長點,走出了一條以循環農業為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太倉市政協委員主動承擔起做好調查研究、建言獻策的重要任務,依托‘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積極凝聚發展共識,激發出鄉村振興新動能。”太倉市政協主席趙建初表示。
編輯:秦云
關鍵詞:循環農業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