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進 農工黨 致公黨 九三學社 臺盟 人物風采 史料縱覽

首頁>多黨合作>民進

民進中央開明文化論壇:探索城市文化的魅力

2022年05月18日 11:08  |  來源:團結報
分享到: 

111

在貴陽舉辦的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參會者在了解智慧城市治理中心。 新華社記者 陶 亮 攝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目前城鎮化超過60%。城鎮化的推進、城市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力,而城市文化,則是一座城市的氣質所在,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5月10日,民進中央開明文化論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文化、考古文博、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城市文化與文化城市”這一主題展開研討。

活化利用重賦老建筑新生命

穿梭在瘦西湖,路過五亭橋,沿途欣賞了剪紙、揚州小調、雕版印刷……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們通過云直播之旅,感受著美麗的揚州。值得一提的是,瘦西湖的沿湖兩岸沒有高層建筑,歷屆揚州市政府都在努力保護著瘦西湖的天際線,揚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將現代化大都市與古城區完美融合,那么,如何讓更多城市像揚州一樣讓古老的城市文化不斷煥發新光彩呢?

“城市文化建設需要繼承和創新的能力。”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指出,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活動的發生地,每個城市都創造了文化成就,也積累了各種文化遺產,包括受法定保護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名城等,也保存了自然遺產。這些遺產見證了城市、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構成了城市文化的脈絡和中華文化的特色,培育了居民對城市、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所以,城市文化建設既要珍惜文化資源,確保文化傳承,依法履行保護的責任,充實城市歷史記憶,更要順應文明進步的趨勢,發展城市文化,營造創新環境,培育創新能力,促進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專業與民間等各種文化成果的交流交融。

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總規劃師、雄安新區主要規劃設計者之一的朱子瑜看來,城市空間是城市文化的承載實體,城鄉建設活動中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極其重要。在歷史文化的保護方面,堅持價值導向、應保盡保。在歷史文化的傳承方面,突出活化利用。“今年的北京冬奧會上,首鋼工業遺址改造為新的奧運會場館,這為活化利用工業遺存樹立了榜樣。”朱子瑜認為,要堅持以用促保,從“消極上鎖”到“積極開門利用”,并將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全面融入城鄉建設,按照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原則,保護要有決心,文化要有信心,設計要有精心,建設要有匠心,進而延續歷史文脈、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

思想的轉變是第一步,如何將推動城市文化傳承與保護在更多城市進一步落到實處,還需要在行動上發力。民進會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濤提出,首先是要培訓干部,提高領導干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將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納入一些測評機制和干部個人的評價機制中去。

“還要培養工人,我們的設計如果做得很好了,誰來把它做出來,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徐怡濤說,修繕古建筑的技能要求專業的工匠來做專業的事,需要加強高校和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為城市增添新韻味

無論是我國一直在倡導的全民健身、全民閱讀,還是城市中隨處可見的藝術展覽、書店,甚至是與城市氣質相融合的咖啡館,作為有顏值有溫度的公共產品,都在為提升市民幸福感、獲得感默默付出著。

“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精神富有的普惠性公共產品,這種普惠性的公共產品是兜底的、零門檻的。”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浙大城市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阮可在闡釋何為公共文化服務時這樣說道:“公共文化服務是彌合城鄉區域群體差異鴻溝的重要載體,城鄉區域群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公共資源要素配置的不均衡,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就是要打通一些制度的梗阻,讓優質的要素充分地流動、覆蓋下層,縮小差異鴻溝。”

面對當下公共文化設施空殼化、空心化、服務黏性弱等特點,阮可認為,要精準地對接群眾的需求,把具有高辨識度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館舍建設,成為文旅融合的網紅打卡點。同時要學會“借殼生蛋”“四兩撥千斤”,借別人的場地把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植入進去,以最小的政府投入撬動社會的大投入,現在有許多圖書館已經嵌入到社區銀行、蛋糕店等老百姓身邊的場所,在努力實現優質服務和優質活動的下沉。

“目前,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評價機制要求地方自評和上報數據,數據的真實性缺乏甄別。今后應當更加依托第三方的評價,以社會效果評價來優化我們的評價機制和指標,公共文化服務的評價指標應從自評為主轉向他評為主。”阮可說。

智慧城市構筑城市新未來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這一概念,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將全球互聯網、電信網絡、無線移動寬帶、云計算、物聯網、廣播電視網等連接起來,使人居住的城市智慧化。城市在全球化時代里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連接起來的,最終形成了一個智慧星球。

“與之相適應的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通過廣泛采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生產、生活的自動化、智能化水準,使城市的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信息城市之后,城市信息化的一個高級階段,是中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研究員邱華棟對城市未來發展提出了思考和展望。

邱華棟認為,城市街頭的任何一個人隨身攜帶的手機、電腦等,都成了智慧城市的終端,在智慧城市中,對信息資源的集中和開發利用,使之網絡化、智能化。

“智慧城市是一個活體的城市,不是人被技術統攝,而是人在利用技術,也不僅僅是技術與信息的空間結合體,更是以人為中心、繼續建設文明社會的聚集地。”邱華棟說。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城市 文化 保護 公共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 中国国产激情一区 |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在线不卡 |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国产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