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師生之交,朋友之誼——張瀾與任乃強的半世師生緣
1949年張瀾出席新政協會議簽到時留影
從1904年任乃強入讀縣立小學堂認識張瀾老師,到1955年張瀾先生辭世,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兩人譜寫了一曲新時代亦師亦友型師生關系的頌歌。
“任君確系進步人士”
1950年6月20日,79歲高齡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張瀾親自回函民盟成都分部臨時工作委員會,稱“五月廿日函悉。前在川曾與任乃強君談,希望他加入民盟。彼曾否正式辦理入盟手續,不得而知。任君確系進步人士,定能作一個好的盟員,尚希予以延攬為盼”。同時又致函任乃強本人,稱:“筱莊(任乃強,字筱莊)老弟:前接來函,所談關于川康藏一切具有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實不可多得,我已將原件交周恩來先生參考。今后尚希繼續努力,多多的有所貢獻。弟臺入盟正式手續如未曾辦過,可與民盟蓉分部接洽,按新盟員入盟手續辦理。”
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民盟開展組織整理、盟員盟籍審查重新進行登記時,民盟成都分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函詢任乃強先生入盟介紹人張瀾主席,張瀾復函中對任乃強的充分肯定。
任乃強是我國現代著名藏學家、民族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他一生涉及諸多領域,是四川最早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最早將《格薩爾》翻譯成漢語。他撰寫了中國第一部農業史,繪成了第一部康藏地圖。他近百年的人生,撰寫了25部專著和數百篇論文、報告,提出大量具有開拓性、創新性的觀點,在多個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堪稱一代大家。
張瀾謙卑低調、平易近人,敬稱比自己年幼22歲的學生為“老弟”“弟臺”;張瀾識才愛才,勉勵學生“前接來函,所談關于川康藏一切具有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實不可多得,我已將原件交周恩來先生參考。今后尚希繼續努力,多多的有所貢獻”。
著名史地學家任乃強先生
寒門學子幾輟學
恩師慷慨圓其夢
1904年,在張瀾先生創辦的南充縣立小學堂讀書的任乃強家庭發生變故,父親任青云因加入哥老會受到牽連而在成都被捕入獄。為營救父親,其母親和兄長賣光了家產,家道中落。幸得縣立小學堂讀書免費,并供食宿才免于輟學。
1909年任乃強小學畢業考入順慶府八縣聯立中學。1910年轉入張瀾任校長的南充縣立中學。因天資聰穎深得張瀾關愛。張瀾非常賞識他的地理天賦,將自己從日本帶回來的地理圖書借給他閱讀與摹繪,使他第一次接觸到了現代地圖,從此養成了愛好地圖測繪與收藏的習慣。
1915年冬,任乃強中學畢業后因家境貧困無力赴北京或上海讀大學,被縣高小校長林維干聘為縣小學監。1916年,時任嘉陵道尹的張瀾以“人才難得”,親自出面“請會”(一種經濟互助的形式,類似今天捐資助學的“希望工程”)與盧子鶴老師湊足一千吊錢(即一千銀圓)作為學費,送23歲的任乃強赴北京求學。
在張瀾先生的悉心安排下,任乃強作為首批南充赴京求學的學子,于當年春經漢口、上海到達北京。任乃強原擬報考北京大學地理系,到京后才曉得北大無此系,且須讀預科,他鑒于自己經濟困難,遂報考了北京高等農業專門學堂本科(即今中國農業大學),學農業經濟地理專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任乃強被推為學生領袖,在前門演講時被捕,旋得全國聲援獲釋復學。1920年以優異成績從農大畢業,又恰逢張瀾在北京《晨報》館主持工作,被聘用到報館從事編務工作,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職業。
協助恩師搞自治
青年才俊展其才
1920年,張瀾先生因母親病故回到家鄉,任乃強也隨其返鄉。由于軍閥連年混戰,人民普遍厭戰,一時間,地方自治成了人心所向。南充也在此時宣告自治,而具有“川北圣人”“布衣省長”之譽的張瀾先生自然也就成了民眾推舉的領頭人。在張瀾先生的推動下,南充各地中學紛紛開辦農業、蠶絲、工業、醫學、師范等各類專業班,幾年以后,大批實用人才支撐起了南充的地方經濟。
張瀾先生把自治的重心放在發展實業和教育上。他認為“南充的教育可以說是實業的教育,南充的自治也就是實業的自治”。他把這兩件大事都放手交給任乃強去做。先是委任任乃強為南充縣(今南充市)實業局局長,派遣任乃強出川先后考察上海、南通、無錫等地的實業,以謀劃川北實業計劃。任乃強考察半年回來后提出發展南充實業的兩項計劃——發展絲綢業和桐油業,實施后對南充地方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長久深遠的影響。
1922年任乃強協助張瀾創辦新型的南充中學,兼任教務主任,在校內開設《鄉土史》,自編教材,講授巴蜀地方史。1923年,為“開通地方風氣”,任乃強創辦《實業半月刊》,撰寫了許多宣傳農業為本、實業救國的文章和鞭撻時弊與地方陋習的雜文、漫畫、劇本。
1926年,為了糾正學生們對蠶絲工藝不感興趣的偏見,任乃強辭去實業局局長專任南充中學職。他在南充中學開辦蠶桑班,任羅瑞卿、任白戈就讀班的班主任。
1927年,任乃強參加編撰《新修南充縣志》,用半年多時間走遍全縣各鄉鎮,查看山川河流、道路橋梁、名勝古跡、寺廟祠墓、土質物產等,撰寫“輿地”“沿革”“物產”三篇,以科學觀點剔除舊志糟粕,開修方志之新風,被張瀾先生譽為“一洗前人之陋”。
1928年,任乃強編著的《四川史地》是近代第一部運用現代地學知識、運用新的史學視野,全面系統闡述巴蜀歷史、地理沿革的專著,被許多高校用為教材。任乃強也因此成為“一方名士”。
一往情深師生情
新時代里續新篇
1946年,時任四川大學教授的任乃強在成都慈惠堂加入了張瀾先生領導的中國民主同盟后,仍舊埋頭于自己的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在康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直到成都解放。
1950年元旦次日,任乃強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賀龍之請,向西南軍區領導人介紹康藏情況,提出不少有關解放西藏的重要建議,后多被采納。為解決進軍西藏缺乏地圖問題,他以自繪康藏全圖為基礎,主持繪制了進軍西藏的全部軍用地圖,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重大貢獻。
其時賀龍與任乃強曾有一段對話,可見任乃強對張瀾先生的敬仰。賀龍對任乃強說:“我們共產黨,既往不咎,有功必獎。比如你們四川的張瀾,他做過道尹和省長,現在我們都推選他作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任乃強馬上接過賀龍的話頭說:“張表方是我們南充人,還是我的老師,我知道得比較多。他作川北道尹和四川省省長時,全家還是西充縣王姓的佃戶,張師母還與她的家人上山下田勞作。張先生做成都大學校長后,才在南溪口買了一份田地,那時他已快70歲了。他是古今最清廉的官員,與其他道尹、省長不同。”
同年4月任乃強被遴選為成都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特邀代表,被政務院任命為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協助王維舟籌建西南民族學院。改革開放后,任乃強振奮不已,以耄耋之年仍然筆耕不輟,獲得了多項社會科學成果榮譽,88歲那年適逢張瀾先生誕辰110周年,他還著文懷念恩師張瀾先生。
(作者系中國民主同盟南充市委員會四級調研員,民盟中央參政黨理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群言出版社“民盟歷史文獻數據庫”特聘專家)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張瀾 先生 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