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彰顯知識產權價值 華為發布“十大發明”評選成果
人民政協網深圳6月9日電(記者 王碩)2022年6月8日,華為在深圳召開了“開拓創新視野:2022創新和知識產權論壇”,與會專家在共同探討和交流知識產權許可與創新的廣泛價值的同時,華為公布了其兩年一度的“十大發明”評選結果。
發布的成果讓人們直觀感受技術進步蘊含的價值;但其背后依靠的是華為矢志不渝的科研投入與對良好研發環境的構建。隨著創新活動和全球化運營對企業越來越重要,華為的做法或許讓您有所啟發……
“十大發明”彰顯科技改變生活
從2015年起,華為每兩年舉辦一次“十大發明”評選,旨在獎勵那些未來有潛力開創新的產品系列、成為產品重要商業特性、為公司和行業帶來巨大商業價值的發明或專利技術;同時鼓勵突破、營造創新文化,促進產品與技術創新。
今年,由于兩項發明得票數并列,華為將“十大發明”獎項授予了11項重大發明,其中包括大幅提升算力的高效能乘法器和加法神經網絡、基于多目標博弈的智能駕駛決策方案、數智光分配網、AR-HUD解決方案等。
以全新的加法神經網絡為例。現代人工智能(AI)最常用的技術是神經網絡。它是一種模擬人類大腦里神經元結構和運行機制的計算模型,一般包含大量的乘法和加法計算。但由于乘法的計算復雜度高,往往影響智能通信產品的續航時間。
而此次獲獎的研究,突破了現有的計算框架,通過加法代替乘法,在保證精度的前提下,計算功耗和電路面積可以下降到70%以上。這意味著手機發熱,手表、耳機待機時間短等情況將大大降低。
而且,它還能用在更前沿的領域。據這項技術的發明人、華為2012實驗室諾亞方舟實驗室高級研究員王云鶴介紹,從2020年以來,他們團隊利用此項技術與中國天眼(FAST)項目首席科學家合作開發了高效的AI算法,提升了對快速射電暴識別的準確率。僅最近兩個月中,就協助天文臺的專家找到了844個新的快速射電暴樣本,節約了天文專家上百天的工作量。
拿到這個獎項,王云鶴十分感慨。他回憶起1999年,當時還是三年級小學生的他在一臺286電腦的DOS操作系統上,用鍵盤鉆研黑白游戲《波斯王子》的各種技巧。那時的他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全部想象,還局限在那塊黑白灰綠的屏幕上。而20年多年后,他和他的團隊正充分發揮計算資源的優勢點點滴滴地構建著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同樣獲得“十大發明”獎項——多目標博弈專利包的技術發明人程思源也是華為2012實驗室諾亞方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他們的發明針對的是自動駕駛。
一般而言,自動駕駛汽車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我在哪里?我周圍有什么?我要采取什么策略?這些內容中包含著大量的數據。
他們的發明實現了輕量化定位、多任務感知和多目標交互博弈決策,顯著提升人車混行這種復雜環境中的自動駕駛能力。
比如在定位方面,傳統的激光定位方案需要稠密的點云信息進行匹配定位,占據大量存儲空間;而他們的發明中通過矢量定位,只定義燈桿、交通標志等幾種非常明確的關鍵特征,利用元素的相對位置和聯合誤差避免無效匹配,促進CPU消耗降低85%,存儲開銷縮小200倍。
再比如,他們試圖通過技術實現復雜環境下多目標交互的博弈決策,讓車輛既不會膽小到停住不動,也不會橫沖直撞。
程思源說,雖然完全的自動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隨著駕駛數據的不斷積累,未來會賦予車輛更強的主動交互能力,一個安全、便捷的智能世界必將到來。
圖片說明:“十大發明”的獲獎者很多為近幾年加入華為的年輕人。圖為幾位發明人代表在論壇現場分享他們的創新故事。
華為是中國獲得授權專利最多的公司
正如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所說,華為發布這些發明,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到研究投入可以為產業、消費者以及整個社會帶來的價值;這些發明者,很多都是年輕的博士團隊,朝氣蓬勃,勇于挑戰業界難題,體現著青年人才蘊含的強大力量。
而支撐他們的,是華為一個重要的價值判斷——
在華為創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中有這么一句話:持續創新與尊重知識產權,是華為取得今日商業成就的原動力,也是未來華為致力于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基石。
據了解,從華為1995年申請了第一件發明專利、1998年獲得了第一件發明專利的授權起,到2021年年底,華為在全球累計專利申請量超過20萬件,累計授權量超過11萬件,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量超過6萬件,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目前,華為是累計獲得中國授權專利最多的企業。2021年,在歐洲專利局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在美國新增專利授權量排名第五。
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中國分會會長、原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評價說,這是中國知識產權領域的一面旗幟,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通過這些做法,“華為在不斷地向全世界展示來自中國的知識產權的價值。”
而取得這些專利依靠的是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根據《2021年歐盟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報告,華為研發投入在全球企業中位居第二。2021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1427億元,占銷售收入的22.4%。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特別是近幾年每年在基礎研究上的投資都超過200億元。
堅持以開放態度分享最新技術
事實上,專利制度的本質是激勵創新,促進技術公開,從而推動繁榮。
一般而言,創新者可通過專利獲得兩項基本權利:排他性權利和使用通過分享獲得回報的權利。也就是說,當全社會都尊重知識產權、尊重創新,才能有效保護創新機制,使創新者得到回饋及鼓勵,從而形成正循環,促進技術更快發展、更廣普及,最后讓普通民眾受益。
在世界范圍內,華為堅持以開放的態度分享最新技術。
華為知識產權部部長樊志勇表示,近年來,華為與國際范圍內眾多智能手機、網聯汽車、網絡技術、物聯網和智能家居等領域的廠商簽訂了專利許可協議。過去5年,已有超過20億臺智能手機獲得了華為4G/5G專利許可。在汽車領域,目前每年約有800萬輛獲得了華為4G/5G專利許可的智能汽車交付給消費者。
華為還積極通過主流專利池等組織為業界提供“一站式”許可,方便行業參與者使用其技術和創新成果。例如,在視頻領域,目前已有260家廠商、10億臺終端產品通過專利池獲得了華為的HEVC專利許可。
在Wi-Fi領域,華為正與業界同行和經驗豐富的專利池運營公司合作,構建新專利池,推動下一代技術的發展,預計每年將為全球超過30億臺Wi-Fi設備提供一站式專利許可。
樊志勇指出,通過與全世界分享科技創新的成果,可開拓視野和思路,繼續推動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
編輯:馬嘉悅
關鍵詞:專利 創新 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