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茶旅人生
在騰沖體驗雷響茶
本報記者 李寅峰
體驗過的茶,最特色、最原生態喝法的,就是雷響茶了。
那一年,去中緬邊境的小城騰沖當志愿者慰問抗戰老兵,在工作現場巧遇了相熟的一位大哥,也是從京城趕去執行公務。他鄉偶遇,自然開心。待任務結束后的晚上,大哥被當地朋友邀約出去喝茶,我便有了蹭喝之機。
車子七拐八拐,在一個很小的店面門口停下來。進門后,只感覺有些昏暗,幾張低矮的長條桌擺放得倒是整齊。或許由于天晚,店內沒有客人,略顯空蕩的屋子里,讓我瞬間注意到地面中央那個石頭搭起來的火塘。方形的塘內,鋪滿了厚厚的灰燼;灰燼中央,是幾塊排列在一起的木炭,旺旺地燃燒著。火焰上面,坐著一個黢黑的、器型古老的大茶壺——聽得到里面熱水沸騰的聲音,卻看不出來灰垢之下,這個茶壺到底是鑄鐵、銅還是陶制的了。壺周圍的熱灰上,散放著三個小小的土陶罐,皆肚大口小、留有出水口,很顯然公道杯的模樣。
這是什么茶?什么喝法?我拿起一只單柄的土陶罐,向里面一探究竟,只看到暗色的罐內,有暗色的零散干茶,想是經歷了炭火的烘烤,散發出一種糊香的味道。好像也有一些其他的配料,看是看不出來所以然了。
我的好奇引起了店主的注意,他微笑地現身說法:隨手拎起大茶壺,將滾開的沸水向一只土陶罐里注入,小小的陶罐中發出巨大而空靈的聲音!隨之,水泡翻滾,濃香的茶味隨聲而出,散發在熱乎乎的火塘周圍。太驚奇了!
“這叫雷響茶,是我們騰沖老百姓愛喝的茶。請你嘗嘗吧!”店主將沖好茶的陶罐和一只簡樸的小茶盞遞給我,便去忙碌了。
“雷響茶?果真響!”我不禁贊嘆。
帶我們來的當地朋友簡單介紹,這烤制的茶葉是云南本地的大葉種茶。把茶葉放到小陶罐中,再置于地塘火上干烤,每隔幾分鐘要顛簸翻動,以防烤焦,也有助于均勻喚醒茶葉的香味。待到火候正好,便可以將滾開的水注入。受水溫、陶罐的結構以及里面少許熱鹽等因素影響,沸水沖入的同時,陶罐會發出巨大而奔放的響聲,有些像打雷,所以名曰雷響茶。民間招待朋友,大家其樂融融圍著火塘,先享受悅耳的“雷聲”,再分享美味的茶湯,那感覺,是相當地妙!
朋友的介紹讓這茶更顯別有韻味也別有滋味,我忍不住想象,他日有機緣,要約城里那些愛茶的閨蜜,到更鄉間的火塘邊體會一下正宗的雷響茶。
后來又了解到,這雷響茶有一說是來源于馬幫文化。當年,茶馬古道上,除了交易的貨物,馬幫所駝之物必不可少團茶(屋椽茶)和碗窯煨茶罐。歇腳之時,伙計們會將以上兩物拿出,架起火塘,燒水烤茶。待一杯伴隨響聲的香茶入口,潤了喉嚨、爽了精神更提了士氣。馬幫也認為,這響聲預示著財源滾滾、馱運昌盛。于是,這茶最早有“趕馬茶”之稱。到了后來,由于這茶有春雷滾滾、幸福幸運的美好寓意,以及清火提神的健康功能,漸漸地在生活中普及開來,就變成更為通俗的雷響茶了。
據說,隨著普及到民間,烤沖雷響茶也成為當地人必備的生活技能。甚至還有這樣一說:騰沖小伙子如果不會沖雷響茶,便被姑娘家嫌棄以至于難以討到媳婦。有民歌為證:“送哥送到茶樹坡,妺采茶來哥背著;過了此山難相見,不知何時再見哥;哥先回家學沖茶,學會沖茶來要(娶)我。”
但也聽當地的朋友說,如今,由于生活的變遷,火塘、土罐越來越少,再加上雷響茶的煮茶程序較為復雜,已經有越來越多城市化的年輕人不會沖茶或者嘗試了。
但我相信,在騰沖很多的地方,一定還能找到許多原生態的火塘,上面煨著的水壺依然滾燙,土罐中的茶味始終飄香。
說來,我已經去過騰沖三次,只蜻蜓點水品過這一次雷響茶。可見,在茶的故鄉中國,還有多少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民間茶文化等待我們去體驗,去記錄,去傳播。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6月10日 第 07 版)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雷響 響茶 騰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