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以“兩商銜接”為半徑 畫好“宜協商”同心圓
人民政協網安慶6月16日電 現場協商大家談、書面協商有往來;委員工作室從線下“擴容”到線上,微協商、網絡議政、遠程協商齊上陣;面對面溝通協商、線上線下互動協商、場內場外平等協商,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各種協商……自2019年起,安徽省安慶市扎實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把“兩商銜接”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品牌來打造,不斷擦亮安慶市政協“宜協商”的金字招牌。
完善“兩室建設” 做實“兩商銜接”
“委員工作室是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要進一步常態化開展各類活動,傾聽群眾呼聲,為群眾辦實事,全面提升反映社情民意、團結聯系群眾的能力水平,展現出政協平臺的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兩室建設’,推深做實‘兩商銜接’,搭建協商平臺,切實促進政治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結合。”6月6日下午,安慶市政協主席章松在太湖縣陳華萍委員財稅服務工作室調研時如是說。
為了通過“兩商銜接”畫好服務群眾的“同心圓”,安慶市政協積極爭取安慶市委的重視和支持,2020年將“兩商銜接”工作內容納入《安慶市關于推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2021年,又將推進“兩商銜接”機制建設納入市委年度改革任務。市政協黨組和主席會議定期調度,實行專班推進。并且,率先在望江縣、大觀區、岳西縣開展“兩商銜接”工作試點,形成典型經驗。
2021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召開全市政協“兩室建設”及“兩商銜接”工作現場會,“兩商銜接”由試點推進向各縣(市)區全面鋪開。今年,十六屆市政協又將“兩商銜接”作為特色工作品牌,納入“宜協商”品牌創建。政協專門協商機構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在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充分彰顯。
有事好商量 協商有成效
在頂層有設計的基礎上,安慶各縣(市)區普遍制定了“兩商銜接”工作文件和相關制度,不斷夯實銜接載體基礎。在安慶市級層面形成了把委員工作室、界別活動室建設作為“兩商銜接”主要平臺的共識,并制定出臺《政協安慶市委員會關于進一步推進政協委員工作室“擴面、規范、提質”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委員工作室、界別活動室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加強“兩室建設”、促進“兩商銜接”。
截至目前,安慶市已建“兩室”235個,桐城市、懷寧縣等8個縣(市)區實現了委員工作室鄉鎮(街道)全覆蓋。各縣(市)區發揮各自特長,激發基層創造力,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已經形成了望江縣“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議、桐城市龍眠街道協商議事室、懷寧縣三橋鎮“板凳會”、迎江區委員微講堂、大觀區龍山路街道“荷塘夜話”、宿松縣法潤民心委員工作室等協商議事平臺品牌。
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協商的成效要讓群眾實實在在看得見。為此,安慶市政協不斷規范“誰來協商、協商什么、在哪協商、怎么協商、協商結果如何落實、如何監督落實情況”操作流程,在協商過程中,注重引入協商理念、協商機制和協商資源,激發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對于協商中反映的全局性情況、苗頭性問題、建設性意見,通過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途徑及時向黨委、政府反映。市政協制定出臺《市政協協商成果反饋規程》,不斷建立健全協商議事成果采納、落實、反饋機制,確保協商取得成效。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安慶市政協還專門梳理、形成一批“宜協商”典型案例,并通過典型案例示范引領,繼續推動“兩商銜接”多點開花、全面綻放。(劉甜甜 彭維 王爭鋒)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協商 兩商銜接 安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