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評論
為魏晉名士描繪群像
寧稼雨
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風貌,可以以不同的形態向后人展示,使人對其形成整體印象。魏晉文化的一切成就和耀眼光環,都不是從天而降,而是有賴于一個人一個人、一件事一件事積累疊加起來,所謂集腋成裘的結果。因此,撥開大的歷史背景帷幕和光環,以人物為中心,把鏡頭聚焦鎖定在那些魏晉文化舞臺大戲中的明星演員和重要推手上面,應該是解剖并深入認識魏晉文化的一個重要視角和渠道。
因為歷史觀念與價值取向差別,歷史上對于魏晉文化暨魏晉士人的負面評價占據主導潮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于魏晉文化和士人形象的認知和評價。從近現代開始,這個情況才有所改觀。魯迅、宗白華、王瑤、劉葉秋、李澤厚等名家對于魏晉文化和士人的一系列正面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魏晉文化和士人的負面形象認識,也為魏晉文化和士人形象的重新認知評價開導了先路。
我本人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加入魏晉文化研究的隊列中來。算起來,從我系統研究《世說新語》和魏晉風度開始算起,至今也有30多年了。但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從問題性質的角度對魏晉時期各種文化現象進行梳理剖析。如果說以往我本人對于《世說新語》乃至魏晉文化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什么進步和特色的話,我想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基本吃透魏晉玄學思想潮流的基礎上,把玄學思潮作為統攝理解魏晉文化各個方面的杠桿和鑰匙;二是用大量《世說新語》和其他魏晉文獻中的故事材料作為解讀詮釋魏晉文化各種潮流的鮮活案例,增強形象感。
但是,這樣研究關注的是魏晉文化的主潮,以及各種從屬于主潮的文化側面。還沒有從單個人的角度,以個體人物為單位來解析魏晉文化和士人形象。這次從以問題為中心轉入以人物為中心使我對魏晉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詮釋機會。
大約三四年前,我和《文史知識》一直在探討在該刊開一個連載欄目的事情。責編孫永娟老師提出,《文史知識》有個“人物春秋”欄目,稿源不算多,但讀者比較喜歡看,問我能不能嘗試一下。我感覺這個角度對我雖然具有一定挑戰性,但還是有一定的基礎,心想這應該是一次很好的以群像方式展示魏晉文化的機會,如同《清明上河圖》《最后的晚餐》那樣。
有了這些想法,我便嘗試寫了一篇何晏的樣稿,有兩方面內容,一是玄學方面的貢獻,二是為政治自保構陷舊友的人格卑微。這兩條故事以前本來是分別談不同問題時使用的材料,但我發現將二者匯為一文,恰好可以展示挖掘何晏其人的人格矛盾。文章寫好后獲得編輯部認可,從此便正式在《文史知識》拉開“魏晉人物談”大幕。
大約是在完成兩三篇稿子之后,主旨思路和整體規劃大體明確了。首先,從主旨思路上,打算用我本人提出的中國傳統文化“三段說”統領全部文稿。其基本觀點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按時間順序,大致可劃分為先秦兩漢的帝王文化、魏晉南北朝至唐宋的士人文化、元明清的市民文化三個時段。士人文化取代帝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舞臺主流的突出表現就是士族文人從經濟政治地位崛起到群體人格獨立,并由此催生中國文學的自覺和獨立,乃至引發唐詩、宋詞的繁榮。從這個意義上看,魏晉時期以士人群體人格獨立為標志的士人文化起步,是拉開燦爛的中國士人文化大幕的號角。通過當時一個個具體的人物群像個案描述來窺視揭示士人文化起步的獨特視角和有效窗口。
其次,從“三段說”的主旨立論出發,力求用魏晉士人群像作為全面反映魏晉士人文化形成產生發展的形象歷史。魏晉士人文化大致經歷了帝王文化向士人文化的過渡,正始時期以玄學為中心的士人人格精神培育,竹林名士時期對于士人文化精神越名教而任自然人生主題的實踐,元康名士在玄學“崇有論”統攝下追求物質享受和政治實際利益的人生態度,東晉名士以“身名俱泰,仕隱兼修”為宗旨的人生價值追求,構成魏晉士人文化精神的基本演變軌跡。而這個軌跡的形成,除了各種理論闡述,最能體現出這個軌跡演變線索的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故事。以個體人物為單位的行為展示,正是全面詮釋這些魏晉士人文化演變歷程的理想色塊。
出于這樣的思路,從人選安排上,希望盡量體現出魏晉士人文化舞臺的全方位面貌。既考慮到士人文化中士人人選的主體比重,同時也考慮到各種社會人物身份對于士人文化形成的同步作用。比較典型的是部分帝王身份者對士人文化崛起和轉折的推動對比作用。像曹操、曹丕,不但身體力行,從事文學創作,而且還廣延文士,倡導文學。對帝王文化向士人文化的轉變起到重要的樞紐推動作用。而晉簡文帝雖然是一位悲催苦澀的帝王,但卻是一位成功的士人。他的人生經歷和命運形象詮釋了士人文化怎樣取代了帝王文化……通過云云總總的時代群像,力爭立體而全面折射反映魏晉時代士人文化崛起的生動寫照,反映魏晉群英的真實圖像。
第三,經過40年的努力經營,《文史知識》培養了相對穩定的特定讀者群。這個讀者群覆蓋了專業學者和普通文史愛好者,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媚俗,渴望接受真知、新知。這就要求作者,既要把表達的內容全部了然在胸,又要提綱挈領,要言不煩。這個要求對我來說雖然不能說駕輕就熟,但也還不是很陌生。經過兩三篇的嘗試,基本上能夠掌握從材料梳理到結構安排,乃至行文落筆的全套程序。
以這種方式寫人物,像是飲食中的精品快餐,雖然程序簡單,但主要營養卻不能少;它又像是繪畫中的速寫,線條簡練,卻需要生動傳神。一個優秀廚師和畫家,快餐和速寫不但不會降低他的作品的藝術價值,相反應該能夠檢驗他以自己的知識結構變換手法和思路進行重新組織和表述的能力。
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實現預想的初衷,給讀者獻上一份看得進去的魏晉名士圖像。
(作者系南開大學教授。本文為作者《魏晉名士月旦評》前言,該書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6月20日 第 12 版)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