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多措并舉,暢通中小微企業現金流
——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
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線”。但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由于各種原因時刻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而夯實信用建設基礎,被認為是破解上述風險的一把鑰匙。圍繞這一話題,本報記者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韓家平進行了采訪。
記者:在您看來,新發展階段之下企業信用建設之路,需要哪些“引路人”?
韓家平:目前,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面臨四大難題,分別是訂單量、開工率不足,人力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所導致的成本增加,應收賬款拖欠導致運營資金短缺,以及發展資金短缺。
目前,受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中小微市場主體面臨著特殊困難,除全面落實國家已出臺的幫扶政策,提升中小微企業市場需求、降低經營成本外,我認為還應加強企業信用建設,多措并舉改善中小微企業現金流狀況。
為此,我有五條建議。
一是健全中小微企業征信、增信、風險分擔和風險補償機制,大力發展信用融資。當前要解決好信用信息整合、開放共享問題,尤其是將各部門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進行歸集共享。同時要創新金融產品,尤其是要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通過盤活企業應收賬款實現企業現金流改善。
二是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大企業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問題。
三是提高中小微企業誠信合規意識和信用風險管水平,提高抗風險能力。
四是促進信用服務行業發展。
五是加強行業組織信用管理機制建設。
記者:有業界人士反映,當前企業通過信用貸款得到的貸款普遍不多。在您看來,信用貸款的“天花板”是否有必要再上移一些?如何才能讓銀行更心安?
韓家平:針對這個話題,我有兩條建議。
一是完善銀行內部考核機制、盡職免責制度是落實小微企業貸款發放的“最后一米”。要加強盡職免責制度創新,建立健全信貸容錯機制。比如把因缺乏經驗導致的失誤與明知行為區分開來;細化盡職免責標準,細分、量化業務環節的盡職標準,尤其是把不同層級客戶經理的崗位責任落細落實,切實打消基層人員顧慮。
二是要持續強化數字技術運用,特別是要通過多維度數據、多場景生態、多元化渠道,打造適用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外貿型小微企業、供應鏈上下游、知識產權融資、農戶小額信貸等領域的細分線上產品。要完善大數據體系、數字供應鏈金融、廣泛對接政府信息、引入外部增信方來做好精準風控;要網格化營銷,提高人均管客效能來批量獲客等。
記者:中小微企業相當一部分現金流緊張的問題源于大企業賬期長,雖然國務院在防拖欠這件事上已多次強調,但情況目前依然存在。您認為這里深層次原因是什么?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您有哪些建議?
韓家平: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由來已久且成因復雜,其中既有法規政策不完善、信用機制不健全等制度層面的原因,也有執法力度不足、公共服務和配套措施不到位等執行層面的原因;既有經濟持續下行、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去杠桿、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宏觀層面的原因,也有實體行業產能過剩、利潤下降,行業組織發育不成熟,信用服務業不發達等中觀層面的原因,還有中小企業自身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足、信用風險管理不健全,大企業供應鏈良性發展意識薄弱、甚至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等微觀層面的原因。
為此,我建議重點加強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法律法規和執行機制,將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納入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治范圍,并適時建立專門的法律;二是充分發揮信用機制的基礎性作用;三是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加快中小企業應收賬款流轉。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7月12日 第 06 版)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