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吉林農大劉俊梅團隊“用豆渣蒸饅頭”的故事
7月19日,正值盛夏。剛剛走下雙創比賽的路演舞臺,49歲的劉俊梅馬不停蹄回到“廚房”,穿上厚重的大靴子忙碌起來。她和同事們的工作是“蒸饅頭”,只不過用的原材料有點特殊,是豆制品加工過程中的副產物——豆渣。
作為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這個“廚房”就是劉俊梅的科研陣地。她和團隊研發的饅頭,不僅飽腹感強、富含膳食纖維等營養元素,而且具有低升糖指數(GI)的特點——這對于一些特殊疾病患者和需要進行身材管理的人群而言,極具價值。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超過一半成人超重或肥胖。健康,已經成為人們對食品的強烈需求之一。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也是“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作為黑土地上的科研工作者,劉俊梅團隊正腳踏實地向著這一目標前行;而科技賦能,也推動吉林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為鄉村振興帶來源源活力。
一個饅頭能有啥科技含量?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濕豆渣產量近兩千萬噸——這不是個小數目。
一直以來,由于口感差、保質期短、難以加工等原因,豆渣往往被用作飼料或直接丟棄。倘不及時處理,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在劉俊梅眼中,豆渣不是“廢物”。“東北大豆渾身是寶,豆渣也具有很大的利用潛力。”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豆渣富含大豆纖維,以及大量營養物質,如碳源、氮源和礦物質等,還能幫助腸道蠕動。
為了“變廢為寶”,劉俊梅和同事們組成了一個團隊,目標是以濕豆渣為原材料,加工成“低GI值大豆膳食纖維饅頭”。
“一個饅頭,能有啥科技含量?”這樣的質疑聲并不少。
“話不好聽,但實際做起來的確很難。”劉俊梅說。比如口感,口感不好的食物,即使營養再豐富、對身體再有益,也一定沒有市場。
另外,豆渣中纖維較多,吸水性強。“普通饅頭蒸出來白白胖胖,而豆渣饅頭塌陷問題困擾了我們很久。”劉俊梅說。整整幾個月的時間,他們都在不停地蒸,調整配方、配比,添加營養、健康的輔料,找到讓豆渣纖維斷裂、改性的生物酶……
最終,他們利用特定菌種進行發酵,解決了豆渣蛋白溶出率和利用率低的問題;利用添加營養、健康輔料的辦法,解決了塌陷問題。
這樣生產出來的饅頭,具有特殊香氣和細膩口感,且面粉含量僅為50%左右,GI值低至40。在此基礎上,團隊相繼開發了果蔬纖維饅頭、堅果纖維饅頭以及蘑菇纖維饅頭等多款產品。
2021年,這項科技成果在吉林省燒鍋豆制品有限公司順利進行了轉化生產,不但為工廠節省下了資金,產品也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同時,“低GI值大豆膳食纖維饅頭”技術也獲得了第五屆全國農村雙創大賽決賽成長組一等獎。
受此鼓舞,劉俊梅團隊繼續利用豆渣為原料,又研發了植物肉、飽腹感強的豆纖維餅干等一系列產品,為后續科技成果轉化做好了積累。
“劉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搞科研不是蒸饅頭、烤餅干”“你就是賺一個億,我也不佩服你”……這樣的冷言冷語,一度讓劉俊梅十分傷心。
科研成果產業化這條路走錯了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在林莽無際的長白山下,人參、鹿茸、林蛙以及各種菌類資源不可計數;東北坐擁廣袤的黑土地,優質玉米、雜糧和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都是豐富百姓餐桌、讓居民飲食結構更健康的“寶貝”。
然而,如果簡單地賣出初級農產品,農民、合作社如何獲得利潤?產業又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劉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吉林省森烊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昊杰說。他們的大棚在長春市雙陽區大營子鄉,原來種平菇,因為病害緣故收益不佳。后來,他們在劉俊梅的幫助下種植芽苗菜。
“芽苗菜不僅銷路好,上市周期更是長達10個月,照比種菜和水果啥的,平均每個大棚一年能增收一萬多元。”丁昊杰說。他們認準了劉俊梅的技術,目前試制成功了苦蕎芽苗養生茶,正準備推向市場。
“對農產品來說,利潤只能從科技中來!”劉俊梅斬釘截鐵地說,“論文應該寫在老百姓的餐桌上,為農民、企業創造價值,而不是鎖在文件柜里。”
她的想法,得到了吉林農業大學的堅定支持。“學校在‘破四唯’方面下大力氣,在職稱評定、項目受益等多維度給教師‘松綁’,鼓勵劉俊梅這樣的老師放開手腳進行成果轉移轉化。”吉林農業大學科技推廣與社會服務中心主任李有寶說。
她的成果,得到了吉林省一家知名孵化器的認可。在后者幫助下,劉俊梅的科研成果轉變成一個個產品:易儲存、營養高的香菇佐餐醬,即食性強的銀耳脆片,酥脆低熱量的蕎麥芽苗餅干……
同時,劉俊梅也更多地以創業者的身份出現在雙創比賽的舞臺上。成果轉化與科研工作形成良性互動,她主持了多個國家級、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先后獲得吉林省自然科學獎、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手中專利超過30項。
如今,在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已經有100余名師生像劉俊梅一樣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他們用自己潛心研發的成果,實實在在為長白山特色資源賦能。
編輯:馬嘉悅
關鍵詞:劉俊梅 豆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