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統(tǒng)戰(zhàn)時訊 民族宗教 非公經(jīng)濟 中央社院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黨外知識分子 涉疆涉藏

首頁>統(tǒng)一戰(zhàn)線>涉疆涉藏

我想講給世界的新疆故事

“追夢中華·大美新疆”2022海外華文媒體新疆采訪行側記

2022年08月18日 09:12  |  作者:李寅峰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合影(1281488)-20220818084612

采訪團在固原巷社區(qū)和各族居民在一起 胡海 攝

倪濤(1281482)-20220818084617

頭戴維吾爾族帽子的華盛頓中文郵報社董事長倪濤陶醉于大美新疆 王傳明 攝

博物館(1281486)-20220818084607

于志勇(右一)向大家介紹博物館里的文物 陳紅玲 攝

吾爾曼大哥(1281479)-20220818084622

吾爾曼大哥的電話響了,新的業(yè)務來了。 王菁野 攝

本報記者 李寅峰

依依不舍地與相處7天的維吾爾族講解員姑娘告別;

緊緊握別陪同一路的哈薩克族兄弟;

手機播放著禾木村蒙古族圖瓦人小伙子的呼麥;

電腦里還在不斷向外發(fā)出陸續(xù)完成的新聞稿件……

近日,10余位海外華文媒體人從四面八方趕赴新疆,參加由中國僑聯(lián)主辦,新疆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疆僑聯(lián)承辦的“追夢中華·大美新疆”2022海外華文媒體新疆采訪行活動。7天的時間,采訪團行走在天山南北,腳步深入城市、鄉(xiāng)村;無數(shù)的新疆人,多彩的新疆事兒,給每一位成員帶來深深的觸動。

“不來新疆,不知道新疆有多美;不來新疆,不知道新疆人民有多幸福。”他們說。

“不來新疆,你不會了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活有多么動人!”他們說。

“不來新疆,我們可能不會有如此強烈的使命感:要把親眼所見的新疆故事告訴世界!”他們說。

■■■■告訴世界

緊緊抱在一起的石榴籽是什么樣的

“我們是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來到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固原巷社區(qū)的。雖然以前在新聞中看到過,這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qū)中,各族同胞守望相助、親如一家,共同打造了一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但真正親眼看到后,還是非常令人感動和感慨的。緊緊抱在一起的石榴籽是什么樣的,來看一看,你會更明白!”在固原巷社區(qū),馬來西亞華文媒體聯(lián)盟主席續(xù)炳義對著涼亭中下棋的老人拍照,對著社區(qū)活動室中唱歌跳舞的退休居民拍照,對著正練習京劇的小朋友拍照……他笑著說,“這些老人和孩子外表不同、語言不同,一眼就能看出他們來自不同民族,但在一起時,他們那么和諧,連笑容都一模一樣。”

采訪固原巷社區(qū)黨總支書記阿孜古麗·克里木時,續(xù)炳義對這位甜美的維吾爾族姑娘充滿好奇——既感興趣于作為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的她,在一個月前是如何面對面向來到這里的習近平總書記介紹社區(qū)情況的;也感興趣于她作為近5000位居民的貼心人,如何帶動大家把這個少數(shù)民族居民占95%以上的社區(qū)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不容易,太難得!”續(xù)炳義感慨著。他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民族問題,有的國家甚至較為突出,因此產生政治紛爭、社會動蕩。而烏魯木齊天山區(qū)固原巷社區(qū),是中國完備的民族政策體系的生動展示,可以給世界范圍內解決民族問題提供參考。

“57歲的古麗巴哈爾·庫爾班和87歲的宋玉花老人樓上樓下住了近30年,相處得跟親人一樣,逢年過節(jié)都會聚在一起;阿孜古麗·阿不力孜退休后在合唱團團長馮燕香的鼓勵下成為合唱團舞蹈老師……都是簡單的生活,卻是最真實生動的!”說到這里,續(xù)炳義笑了,“其實,這一周的行程中,隨團同行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工作人員,我們采訪、接觸到的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各位新疆朋友,他們都是新疆故事的最好代言人。他們每時每刻都在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在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隨處可見。這也是我想向世界講述的新疆故事。”

■■■■告訴世界

就從這張神奇的漢代錦片說起

對于歐洲新傳媒集團總編輯范軒來說,新疆已經(jīng)是“來過十幾次了”的“老地方”。但再遇赴新疆采訪的機會,他還是第一時間積極報名。“我想更深更廣地了解新疆,好尋找更多的載體,把新疆故事以西方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講給他們聽。”

果真,這一次,范軒又挖掘出“新寶藏”——第一次近距離參觀自治區(qū)博物館,現(xiàn)場聆聽了館長于志勇對多件“國寶”級文物的精彩講解,這令他如獲珍寶、文思泉涌。當晚,一篇原創(chuàng)文章《新疆“國寶”的前世今生》便刊登在范軒的社交賬號上。文中,他以自己在博物館中的見聞,講述了新疆自古以來與國家密不可分的關系。

范軒說,最給他靈感的,是漢代出土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這片錦是1995年在新疆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精美的錦片上織有8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這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范軒贊嘆著,“你看這張錦片,蘊含了民俗學、美學、紡織學、歷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試想一下,上千年前,中原地區(qū)之外幾千里的西域,已經(jīng)在使用中原高水平織錦,而且以這樣的內容呈現(xiàn)!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這不是最好例證嗎?”

隨后一路范軒都在想,就以這張錦片為起點,將此行陸續(xù)寫好的文章以英文、德文、法文等語言向西方傳播。“我們在博物館中‘纏’了館長半個多小時,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這不僅是我們個人的興趣所在,問題的背后,是無數(shù)西方讀者的好奇心。我很確定,他們會對這樣的事物感興趣。有文化含量的載體,一定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范軒說,自己對新疆的特殊情結,來自他兩次特殊的經(jīng)歷。第一次是20余年前,他赴德國留學的飛機上,偶遇了北京大學一位研究西部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社會學家。這位社會學家在聊天中勉勵范軒,要多去他即將就讀的德國哥廷根大學資料庫學習,那里有許多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文史資料。“他告訴我,我們弄清楚自己國家的多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講給別人。”另外一次,是他一位要好的德國朋友受西方反華勢力宣傳的影響,一度對新疆的歸屬問題產生懷疑。最終在范軒有理有據(jù)的爭取下,對方改變了錯誤的看法。

“這次在新疆博物館的參觀,對我是一個‘爆炸式’的啟發(fā)。我們每一個走出國門的中國人,特別是華文媒體人,都應該是一支獨立的宣傳隊伍。只有我們將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母文化’融會貫通,以廣博的歷史知識和社會實踐涵養(yǎng)自己,才能在世界舞臺上更加游刃有余地講好包括新疆故事在內的所有中國故事。”

截稿前,記者在范軒的自媒體賬號看到他的新文章《2022新疆巡禮之七:走,帶你去個好地方》,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比如你問當?shù)厍嗄辏悄膫€民族,他會說‘我是中華民族’;比如某位當?shù)仄髽I(yè)家,發(fā)誓要將他的駱駝產品做成全球之冠;再比如那位蒙古族圖瓦人青年大聲地告訴我們,他馬上就要入黨了!這些來源于中國新疆,卻能夠與全球共情的小故事,我準備用直白的語句,合適的語境,真誠地告訴全世界。”

■■■■告訴世界

鄉(xiāng)村搖滾青年演奏千年民族樂器

多年僑居美國的華盛頓中文郵報社董事長倪濤是一位風趣的先生,剛抵新疆,他便去買了一頂維吾爾族帽子戴上,搭配著較為立體的五官、音調欠準的普通話,一路上,全然地道的新疆人模樣。

其實,倪濤之所以想盡快融入新疆,是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當?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以及相關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并以親眼所見來回應海外讀者的關切。

也因此,采訪行程中,他格外注意此類的信息:在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他注意到市場上出售少數(shù)民族特色樂器、飾品的商戶生意格外興隆;在社區(qū)的文化活動室中,他注意到民族歌舞已然是各族居民共通的健身娛樂項目;在美術館,他對2022“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好奇不已,名目繁多的非遺項目、興高采烈的各民族非遺傳承人,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更加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勒泰地區(qū)邊境小村禾木村的馬蹄樂隊——一個小小村莊中不同民族的幾個小伙子,以他們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為基礎,創(chuàng)出一支了不起的搖滾樂隊。”倪濤打開他錄制的視頻,一一向身邊的同仁列舉著,“你看,這位蒙古族圖瓦人小伙子,他彈著馬頭琴,唱著呼麥;這位俄羅斯族的小伙子用俄羅斯語演唱的《喀秋莎》很有味道;這位哈薩克族小伙子更厲害,一會兒彈著冬不拉,一會兒吹奏起被稱為樂器活化石的圖瓦樂器‘楚吾爾’……”

倪濤說,之前他就了解到,“楚吾爾”是從漢代就流傳在當?shù)氐拿褡鍢菲鳎騻鞑シ秶 ⒋底嚯y度大等原因,一度瀕臨失傳。

“馬蹄樂隊的小伙子能演奏得這么好,說明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樂器已經(jīng)在當?shù)卣拖嚓P部門的重視下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更廣泛地的傳承。”倪濤說,“這就是我想講給世界聽的新疆故事——少數(shù)民族文化并沒有像西方反華媒體宣傳的那樣,被遏制、被滅絕,反倒是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生機。不信的話,請來新疆走走看看,就去最普通的社區(qū)、村莊,真實的場景一目了然。”

■■■■告訴世界

哈薩克族大哥吾爾曼的幸福生活

“你能相信嗎?這里的村民不僅是房東還是股東,真正過上了有錢人的生活!你能相信嗎?旺季時一位負責收駱駝奶的村民單日收入可達9000元!”這一連串的驚嘆,來自奧地利海內外雜志社總編王菁野,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她,曾走訪過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可謂見多識廣。但此次來新疆采訪,太多“不敢相信”的現(xiàn)實出現(xiàn)在她眼前。

而這種“不敢相信”,往往突破了常規(guī)采訪線路和問題,是被王菁野捕捉到的。

在布爾津縣禾木哈納斯蒙古族鄉(xiāng)禾木村采訪間隙,王菁野走到村落的深處,“偶遇”了一位正在牧馬的哈薩克族村民,沒想到,聊天間,這位村民的10年生活變遷深深打動了王菁野。

“他叫吾爾曼,他說,10多年前,這個村莊還很閉塞、貧窮。那時候,馬是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騎著馬去縣城,要幾個小時才能到。冬天大雪封山后,人是出不去的,有病也無法外出就醫(yī)。”說這些話時,王菁野語氣中帶有不忍,“那時候他們的日子過得不容易。”

而現(xiàn)在,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吾爾曼大哥說,他和鄉(xiāng)親們已經(jīng)把村子里的房子統(tǒng)一租給旅游公司發(fā)展民宿產業(yè),僅房租一項,每年純收入就有20萬元。村民們不僅是房東,更是股東,每年可以分紅!如今的馬,不再是交通工具,早已成為招攬游客的旅游工具,為他增加著收入。他的新‘座駕’停在院子的一邊——是一輛很不錯的小轎車!”王菁野說,吾爾曼的分享充滿了自信和自豪,幸福感十足的笑容特別有感染力。

吾爾曼告訴王菁野,前幾年,他已經(jīng)在縣城買了大房子,13歲的女兒在縣城讀書,漢語和哈薩克語都精通。他本人平時開著私家汽車往返于縣城和村莊,運送一些旅游商品,“路好車好,眨眼就到”。

“之前在福海縣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團采訪時,就聽說一位送奶工日薪可以達到9000元人民幣,說實話,有些不可思議。而在禾木村,這位哈薩克族牧民的幸福生活,生動鮮活地展示在面前,不得不信服呀!”王菁野說,“這就是我最想講給世界聽的新疆故事。”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新疆 故事 世界


人民政協(xié)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精品区 | 香蕉精品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视频中文字暮 |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精品 | 欧美婷婷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