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開學第一課》:播撒科學精神的“種子”
“我們能夠年年豐收,靠的是優良的品種。種子就是農業的‘芯片’,一粒好的種子,一個好品種,得來是多么地不容易。”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向同學們講述了《50年金色種子夢》。
新學年伊始,9月1日20:00,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大型公益節目《2022開學第一課》如約而至。
在這一堂課里,有50年扎根土地只為培育金色種子的院士,有在荒原上種出全球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綠色奇跡”的三代務林人,有勇攀世界之巔、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氣候變遷的青藏科考隊,有首批艦載機英雄飛行員,有不忘使命、從老一輩航天人手中接過接力棒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們,把科學精神的“種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中。
奮斗成就夢想。“我從小就是餓著長大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的外婆曾想喝上一碗稀飯都得不到,所以我從小就懂得,一碗飯是多么重要。”為此,謝華安立志“人人有一碗飯吃”,50年來不斷培育優質稻種。“我們要有奮斗的精神,做奮斗的一代新人。”
“水稻帶來的文明的變化,一次一次地震撼著我們。”“中國文明經歷了滄海桑田,成為世界幾大古代文明當中,唯一沒有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離不開古代先民們堅韌地開辟了這片廣袤的土地,更離不開我們一代代中華兒女在長期奮斗當中對中華文明的創造、發展和接續守候。”從一粒米到一個國,以水稻這一“文明密碼”為線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研究員王巍為青少年追溯了中華農耕文明的源遠流長,從相關的文物、遺址中梳理了一個頗為清晰的中華文明發展史。
“2017年啟動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我們科考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摸清楚‘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經過這幾年的科考,我們初步估算‘亞洲水塔’的水最少是九萬億立方米,這樣的話,我們對于國家的水資源就心中有個數。”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姚檀棟講述了“巔峰科考”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青藏高原的獨特地形地貌,它更是記錄了千萬年中國地理氣候變遷的“歷史檔案”。
“我們也期望同學們能夠加入到今后我們國家發展航天的隊伍,我們將讓中國人的步子邁向更高更遠的太空,我們將用中國的航天器,把人類的文明播向星辰大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回望30年中國載人航天和60多年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從當年“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到如今“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墨子”傳信、“北斗”組網、“天問”探火、“天宮”攬勝……中國航天人用默默付出、團結奉獻、拼搏奮斗讓一個個中華遠古神話變成現實。
《2022開學第一課》通過院士、科學家、航天工作者的人生經歷,號召青少年“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從國家、民族、時代的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志向,把個人的小夢想融入國家民族的大夢想,從先輩們的夢想延續到時代的夢想,不斷前進,永不停歇。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已過千山萬水,仍要跋山涉水。”“八一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如是寄語新學期的少年。
編輯:馬嘉悅
關鍵詞:種子 中國 航天 文明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