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產業動態
出臺21條措施,江西生物多樣性保護再升級
到2025年,江西省自然保護地面積將達到11.5%,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以上,濕地保護率不低于62%,形成空間布局基本合理的自然保護地網絡體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95%,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
◎本報記者 魏依晨
江西鄱陽湖余干縣康山水域,成群的江豚時而潛入水中覓食,時而探出鉛灰色的圓腦袋噴出小水柱,躍動的身影,好似踏浪而來。如今的鄱陽湖儼然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水生生物王國”。
近年來,江西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下了不少苦功。近日,江西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從4個方面明確21條措施,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建立生態屏障,打造“江西樣板”
“我們和江豚的關系就像鄰居,它們生活在水底,我們生活在水面。”9月4日,江西都昌江豚救護隊隊員正乘快艇巡湖,占柏山是他們的隊長。他和隊員們每天都在鄱陽湖上開展巡護。都昌縣位于鄱陽湖畔,北通長江,是江西省湖泊濕地面積最大的縣,這里擁有鄱陽湖區數量最多的江豚。從2004年開始,江西就已在鄱陽湖設立6800公頃的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并深入開展非法碼頭整治和生產生活污水治理行動,嚴防農業面源污染,持續改善漁業生態環境。
江西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全省現有記錄的野生脊椎動物1007種,野生高等植物511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2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9種;全球98%的白鶴都到鄱陽湖越冬,而微笑天使江豚時隔40余年后,也在今年再次來到贛江揚子洲戲水。如今,江西的生物保護工作進入了新階段,也需要更全面的保護措施。
據了解,《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江西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面積將達到11.5%,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以上,濕地保護率不低于62%,形成空間布局基本合理的自然保護地網絡體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95%,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到2035年,江西省的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形成類型齊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網絡體系。
“我們將通過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和管理水平,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有效保護,縱深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江西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負責人介紹說。
環境好了,多種珍稀動物頻頻現身
生物多樣性如何長遠保護?江西給出的答案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風景如畫的陽際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在山上漫步,成群的小麂在林間穿梭、跳躍。近年來,陽際峰保護區不斷有新發現,包括黑斑肥螈、白鷴、獼猴、灰胸竹雞在內的多種珍稀野生動物頻頻出現在保護區的紅外相機里。
位于江西彭澤縣境內的桃紅嶺保護區,清晰地記錄到近幾年在全國范圍內都很少見到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靈貓;在齊云山保護區密林深處,紅外相機多次拍攝到豹貓、蘇門羚、黃麂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身影。
據悉,《實施意見》結合江西省實際,圍繞總體目標,明確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外來入侵物種等5方面管理制度;對白鶴、藍冠噪鹛、長江江豚、梅花鹿、中華穿山甲等旗艦物種提出了具體保護措施;對各類生態系統、候鳥通道、水生生物等方面明確了保護和修復任務;在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合作交流渠道等方面進行了細化,具有鮮明的特點和亮點。
不僅如此,江西還將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機制,使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全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西。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如今的江西,更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實施意見》的出臺實施,對江西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部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江西的百姓都在期待更多的“神奇動物”入“畫”來。
編輯:馬嘉悅
關鍵詞:保護 生物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