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要聞
聚焦經濟發展與祖國統一
?臺灣各界關注中共二十大記者 高楊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6日在北京開幕。未來經濟發展和祖國統一成為島內各界關注度最高的話題。
“中國式現代化”更顯“四個自信”
上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沖破重重封鎖,奔赴陜甘蘇區實地采訪4個多月,撰寫下轟動世界的不朽名著《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向全世界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真實情況,展示了中國的光明和希望,成千上萬名青年因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紅星照耀中國,也照亮了臺青張立齊的信仰之路。數年前,張立齊來到祖國大陸求學,為了更好了解紅色中國,他曾追思于未名湖畔的斯諾墓前,數次閱讀《紅星照耀中國》,希望更深刻感知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近年來,研究、支持、信仰和追隨中國共產黨,成為張立齊的人生目標。
10月16日,當通過電視直播收看到中共二十大開幕會上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所作的報告時,身在臺灣的張立齊心潮澎湃。
尤其聽到報告中出現“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張立齊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被寫入二十大報告,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
張立齊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大陸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面,受世紀疫情、逆全球化思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局部沖突等影響,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張立齊認為,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本質要求、戰略安排、重大原則等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全面系統闡釋,深刻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根本問題,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指明了前進方向。
針對“中國式現代化”,10月16日臺灣《中國時報》刊文指出,中共二十大不僅首次將“中國式現代化”寫進報告,并用較大篇幅闡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文章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強調,表明中國不會選擇過去西方國家依靠戰爭、殖民、掠奪等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幸的現代化道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中國特色,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發展模式的自信,這其實也是“四個自信”的內涵,“而大陸這3年疫情控制得當,讓他們對這幾個自信更加堅定。”
10月17日,臺灣《中時電子報》主筆室也發表評論文章,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行文中提到,臺灣地區之所以能成就“芯片奇跡”,正是憑借中國人傳統的智慧、好學、勤勞,以及在西方社會開放交融過程中學到的創新精神、科學知識與運營思維,文章認為,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范例。該評論文章對和平穩定的兩岸關系表達期許,期待臺灣能主動以“臺灣經驗”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期待中華民族共同創造富而好禮、強而有信的人類新文明。
十年成就讓廣大臺胞更加堅信民族復興大道光明
這一周,北京不僅吸引臺灣島內各界關注,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共二十大將為中國未來發展制定出的路線圖,以及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的新啟迪、新動力。多國人士認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過去十年中國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成就,并將以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中共二十大將展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中國好,世界會更好”是外媒關注二十大的內在邏輯。
在臺灣前“立委”雷倩看來,國際社會看好二十大擘畫中國未來和中國將給世界帶去新貢獻有著厚重的基礎。
“如果我們仔細去看二十大報告,你會發現習近平先生在用非常清楚的方式描繪和擘畫了中國的未來,并且他用非常明確的方式回顧了過去十年大陸取得的成就。”雷倩說,單從報告中有關經濟成就看,就有三個很大看點。第一是大陸的GDP,從十八大前的5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二十大前的114萬億元人民幣,10年增長了一倍多;第二是人均GDP從39800元人民幣增加到81000元人民幣,也增長了一倍多;第三,大陸經濟增長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平衡增長。大陸服務業世界第一、制造業世界第一、貿易世界第一……“這么龐大貿易不單是量大,而且質也精,一直往高附加值的方向走。”雷倩表示。
對于大陸未來經濟前景,雷倩說,也許會有人認為大陸人口紅利已經不在了,投入拉動已經結束了,“但我們必須看到,未來大陸經濟發展是不靠人口紅利的,而是在靠創新研發拉動,所以二十大報告特別提到了大陸研發經費從10年前的1萬億元人民幣變成2.8萬億元人民幣,是世界第二大技術研發國家。”雷倩說,前段時間我們不一直在說大陸一些尖端技術尤其是芯片被“卡脖子”,但這些似乎并沒有阻止大陸的技術進步,就像二十大報告里說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大陸的這些技術突破靠的是什么?就是創新!”雷倩表示。
此外,二十大之所以讓世界期待,雷倩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陸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人類歷史上良政善治的典范。“所以,看到十八大以來的數據,兩岸同胞都會倍感振奮,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自信。”
堅持和統,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表達統一決心和信念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對于臺灣島內各界而言,二十大報告中解決臺灣問題的手段是他們關注的一個要點。
二十大報告中重申,大陸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王信賢認為,雖然把“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放進報告里,但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基調還是以和統為主。
王信賢表示,對大陸來說,兩岸關系已鑲嵌進中美戰略競爭中,影響兩岸關系的真正關鍵已在中美關系上。細究報告文字順序,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首先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反外部勢力干涉的重要性急遽上升。王信賢認為,本次報告涉臺內容,“反‘獨’”及“反外部勢力”是“重中之重”,這跟8月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美國通過“臺灣政策法”,以及美國芯片法制裁大陸科技業有關。
王信賢說,值得留意的是,報告提到所有反“獨”跟反外部勢力干涉,順序都是反“獨”跟反外部勢力。但是提到不承諾放棄武力,是“倒過來”的,首先是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再來才是“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
王信賢認為,“‘臺獨’或臺灣軍力對中共來說可能不是問題,問題是外部勢力介入,所以反介入是大陸使用武力的關鍵因素,反外部勢力干涉角色在報告中急遽上升。”
首提“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讓統派反“獨”更有信心
隨著祖國統一進程加快,島內“臺獨”勢力開始焦躁,從而不斷走向反動的一面。
自2016年民進黨再次上臺執政,在打壓政敵的同時,開始將魔爪伸向島內支持統一的愛國人士、政黨和團體。
民進黨當局為了割裂兩岸人民交流,阻止島內支持統一愛國人士的反“獨”促統活動,先后修改或制定所謂“國安五法”,蔡英文當局尤其將“反滲透法”拿來當成“口袋罪”,用于任意打壓迫害島內愛國人士、政黨、團體。近幾年受到迫害和打壓的島內愛國人士事件呈直線上升趨勢,民進黨制造的“綠色恐怖”在島內已出現“寒蟬效應”。
而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出現“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偉大祖國永遠是所有愛國統一力量的堅強后盾!”立即在島內廣大統派中引起熱烈反響。
因10月1日領導臺灣人民共產黨在臺南舉行規模空前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升五星紅旗、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活動,成功吸引數千名臺灣民眾到場支持的臺灣人民共產黨主席林德旺,在升旗活動后不久,便遭到臺灣當局“調查局”臺北調查處秘密抓捕并接受調查。而類似林德旺這樣被迫害打壓事件,在臺灣的愛國臺胞中已不是個案。
早在2017年12月19日,臺灣新黨青年委員會主席王炳忠、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等4名黨內人士,被臺灣警調部門搜索、約談。
2018年8月7日,臺灣檢調機構就大陣仗派出人員搜查了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的私人住處,對張安樂進行“約談”。期間,臺檢調部門的檢調人員還搜查了張安樂兒子張偉經營的旅行社,并將張偉的妻子帶至臺北市調處進行調查。
2019年11月底,臺灣中華聯合黨主席徐照雄,因為率南臺灣綠營大本營的臺南市民眾來大陸參訪,遭到臺灣“調查局”駐高雄南部辦公室約談、調查。
2019年2月和2020年4月,臺灣知名政治評論員黃智賢因“親中”被調查。
2019年底、2020年10月,林德旺因率團參加海峽論壇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招待會,而被臺灣調查局駐高雄南部辦公室約談、調查。
今年7月,民進黨當局以所謂的“違反安全法”為由對中華愛國同心黨負責人張秀葉等人進行通緝……
“之前,很多統派愛國人士多少會因為民進黨當局迫害,將反‘獨’促統工作轉為地下,而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中,并明確祖國是我們的堅強后盾,讓我們這些戰斗在反‘獨’一線的島內統派人士受到極大鼓舞。”剛剛被民進黨當局釋放,但被限制離境的林德旺表示,有了祖國做后盾,反“獨”就不再有任何顧慮,下一步要聯合其他統派政黨、團體和人士擴大統派在島內影響力,公開宣傳統一和“一國兩制”,和“臺獨”作堅決的斗爭,做到哪里有“臺獨”統派的反“獨”斗爭就到哪里。與此同時,還要動員廣大黨員和統派人士參與島內各種各縣市議員選舉,與“臺獨”搞“議會斗爭”,讓促統工作從過去一段時間的躲躲藏藏到公開化,“臺灣是中國的臺灣,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愛國反‘獨’天經地義。”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0月22日 第 11 版)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