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本網原創
從東方看世界
——委員眼中的第五屆進博會,有哪些不同之處?
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第五屆進博會”)將于11月5日-10日在上海舉行。據人民政協報記者了解,第五屆進博會新設“中國這十年——對外開放成就展”綜合展示區,充分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虹橋論壇方面,將繼續舉辦主論壇、“RCEP與更高水平開放”高層論壇,發布《世界開放報告2022》及最新世界開放指數,并舉辦多場論壇。作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我國舉辦的首場重大國際展會,其在全球范圍內受到高度關注。而站在新起點借助進博會看世界,委員們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已進入到第五個年頭,進博會不僅讓世界各國的展品變成持續熱銷的商品,讓參展商家成為投資家,充分享受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還通過這個平臺和橋梁,進一步展示了我國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成果。”談及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舉例表示,國外新產品展示可能引發仿制、侵權行為,而及時依法裁決專利侵權糾紛,保護外商合法權益,則體現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的日益完善與執法成效;打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直是政府職能改革的重要目標,通過進博會這一窗口,可以積極探索我國市場對新商品進口管理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突破現行的一些難點和堵點,充分兌現負面清單管理的承諾,持續完善相關監管制度,放大進博會的溢出帶動效應。
“制度型開放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要著力破除制約投資貿易便利化的制度障礙,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互聯互通,對標國際標準,貢獻中國方案。”肖鋼這樣說。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第五屆進博會是在全國上下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舉行的,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進博會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商務部、上海市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也有很多創新亮點。
“我已經連續四次以不同方式參與了進博會,對于即將開幕的第五屆進博會,我了解到參展企業和首發商品數量都有所增多,在運輸方式、金融保險保障方面也有很多新的嘗試。”據周延禮介紹,每次參與這一盛會,他都會有針對性地了解金融業在服務保障博覽會參展企業方面所做的工作,深感中國銀行、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進博會特約金融保險機構,做了大量具體的服務工作,很多業務也從“進博會專屬”變成了“常態化服務”,形成了會場內外、會期前后的良性互動。
“第三季度,無論是全國還是上海,經濟數據都可圈可點,這些為第五屆進博會成功舉辦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長期以來,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有力推動了我國高質量對外開放,進博會是一個瞭望口,更是一把放大鏡,在這一盛會上,我們要多聽多看,留心機遇,加強同國外參展企業的互動合作。”周延禮這樣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表示,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更離不開中國,通過進博會這一窗口,我們可以充分展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各國客商分享發展機遇。
“盡管當前全球局勢波詭云譎,但這并沒有改變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參展商對中國消費市場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充滿信心。同時我們看到,5年來,參展商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具有民族特色、區域特色、富有濃厚的文化色彩的產品廣受中國老百姓喜愛,商品的消費過程實際上也是多民族文化互鑒、融合的過程,更是各國消費方式、消費習慣相互學習和借鑒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進博會充分體現了消費的世界性。”楊成長表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
“5年來,中國老百姓的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從早期的生活必需品,到追捧以數字文化創意產品為代表的精神消費。這也直接反映在了進口數據上,除貨物進口外,服務消費比重近年來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數字服務進口比重的不斷提升,使得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比重不斷趨于平衡。”楊成長據此認為,這充分表明中國老百姓消費需求正在向更高品質過渡,也為各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規劃了路徑”。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