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論述③
提出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搞活鄉鎮企業和私營經濟,從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系列改革舉措為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條件,激發創造熱情、點燃創業激情,為每個人創造了發家致富的機會。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家以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艱苦創業、不斷創新,在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涌現出一批大型和超大型民營企業。當前,民營企業的產業水平、技術積累和財富增長已達到一個新階段,許多民營企業家經過多年的奮斗已經先富了起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實際上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勇于創業創新、勞動致富的民營經濟人士的再動員、再號召。提倡多勞多得,就是鼓勵勤勞創新致富,為所有人創造公平發展的機會,暢通向上流動的通道,讓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各類要素的致富創富活力競相迸發,“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當前,要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民營經濟中的市場主體,不管是大中企業還是小商小販,要堅信“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不會改變,珍惜黨和國家鼓勵更多人創業創新致富的機會,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安心干企業、做生意、搞創新,把注意力放在提供更優質的能夠滿足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上,在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前提下,努力增加自己的個人財富,繼續爭當新時代勞動創業致富的帶頭人,進而先富帶后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提出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有恒產者有恒心!產權是所有權為核心的一組權利,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也是公民、法人等主體最為重要的權利。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保護產權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些先富起來的人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對人身財產安全卻十分憂慮,彌漫著一種“小富即安、大富不安”情緒。他們反映:“不掙錢心慌,掙錢也心慌,錢掙得越多心越慌”。之所以造成一些民營企業家這種“心慌”和“不安”,主要是他們的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產權保護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此基礎上,黨和國家不斷推進平等保護各類所有制經濟產權的法治化進程。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這是黨和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的重大宣示和莊嚴承諾。2021年1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標志著我國堅持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偉大實踐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民營企業家的人身財產安全和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將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這對于激勵廣大民營企業家放心投資、安心經營、專心創新、用心發展,將產生巨大的作用。
首次提出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多年來,許多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致富不忘回饋社會、造福人民,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慈善事業,為促進共同富裕履行社會責任。如最近幾年,有近13萬家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幫扶近14萬個貧困村,產業投入1100多億元,公益投入160多億元,帶動和惠及1800余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形成了先富帶動后富的生動實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大批民營企業家積極捐款捐物、提供志愿服務,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最近幾屆中國慈善榜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國內大額捐款的主力軍,上榜的民營企業占榜單所有企業總數的70%以上,其捐款總額占榜單總捐款額的80%以上。在2014年以后的企業捐贈比例中,民營企業始終排在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基金會8385家,其中民營企業基金會超過1000家,基金會凈資產總規模約1700億元。近幾年,不少有意愿、有能力的民營企業家拿出自己的財富,通過建立各種慈善基金會和慈善信托,從以往的單純捐贈發展為組織化、深度化的公益慈善行為,將企業運作管理方式注入公益組織和公益活動中,以造福民眾和貢獻社會。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富有愛心的財富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財富,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是最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企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征程中,要積極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繼續積極參與光彩事業、“萬企興萬村”和其他公益慈善事業,做到富而有德、富而有愛、富而有責,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歷史貢獻。同時,政府要大力倡導、鼓勵、支持先富人群參與慈善、捐贈等社會公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慈善組織特別是基金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提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數量已經超過1億人。長期以來,廣大民營企業家以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組織帶領千百萬勞動者奮發努力、艱苦創業、不斷創新,使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作為新的社會階層,來源復雜多樣,自身構成多元,流動性比較強,素質參差不齊,思想活動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十分明顯。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健康成長是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在2018年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希望廣大民營經濟人士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弘揚企業家精神,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范。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要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今后,要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堅持“信任、團結、服務、引導、教育”的方針,一手抓鼓勵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導,關注他們的思想,關注他們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教育,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做到愛國、敬業、創新、守法、誠信、貢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1月04日 第 07 版)
編輯:秦云